强化设计咨询高端引领助推产业链绿色发展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背景下,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对设计咨询企业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目标,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在绿色能源领域建设优势,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能源革命、加快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夯实设计咨询绿色发展的基础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中电工程 ”)是面向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方、发展商和项目法人提供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投资商。作为中国能建旗下二级核心央企子集团之一,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综合管理能力,是中国电力工程设计咨询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公司拥有2家西班牙公司和64个海外区域分支机构,在设计咨询领域树立了中电工程的国际知名品牌形象。在国际“双碳”背景下,中电工程正扎实推进设计咨询的绿色发展。
一、整合集团资源,全力突破对外设计咨询瓶颈
在中国能建国际业务体系改革背景下,中电工程设立国际公司,与集团本部海外事业部 “一门两牌”。中电工程国际公司以工程服务和设计咨询为 “两轮驱动 ”,通过规划设计先行,推动海外业务大策划实施。按照“平台型”企业建设要求,将中电工程国际公司打造为集团层面的国际业务运营与管控平台,包括商务前台、赋能中台、治理后台,实现“前、中、后 ”台协同运作,强化平台化管控模式,将分散在所属企业的国际市场信息研判、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布局与属地化经营、物资采购、技术研发等业务向上集约,强化资源共享、协同经营、风险管控,做大做强海外工程服务与设计咨询业务。
二、开展规划研究,夯实对外设计咨询基础
规划咨询是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龙头,中电工程发挥规划咨询优势,充分利用国家能源局设在公司的国家电力规划研究分中心的高端咨询资源,广泛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咨询与电力规划研究,如斯里兰卡电力规划、孟加拉国配电网规划设计、老挝电力规划研究等高端咨询服务。依托咨询业务,占据产业链前端,引领带动国际中后端项目,提升国际目标市场客户锁定能力,主动创造市场、创造项目、创造价值。
中电工程坚持国际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东道国战略紧密结合的思路,汇集210余名规划与国际业务专家,系统性地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电力发展现状、电力政策和电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编制出版“一带一路”电力发展研究系列报告,报告共65本约225万字,为自主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以及开展规划咨询高端业务奠定良好知识储备。
三、构建研发体系,抢占国际绿色能源技术制高点
中电工程将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汇聚工程院院士资源,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前瞻性技术指导,并在集团层面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太阳能热发电、海上风电、氢能、智能配电网等专项技术中心,构建全球顶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研发体系。中电工程为主动适应国家与中国能建战略新部署,集中研发和孵化关键技术,设立中电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中电产业策划研究中心、中电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中电数据与信息研究院、中电海洋能源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电储能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电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拓展战略性新兴业务,强化高端咨询牵引力。
中电工程瞄准中国电力设计最高水平,集中700余位专家全面总结现代电力工程勘察设计领域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编纂出版了中国首部《电力工程设计手册》,全书共31册3000余万字,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规划项目并荣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对占领世界电力工程设计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以及推动我国电力技术“走出去”具有深远意义。
四、开展战略并购,整合全球设计咨询优质资源
为快速推动多元化扩张,助力欧美市场开发和业务布局优化,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中电工程以100%股权并购了西班牙2家知名老牌工程企业EAI和GHESA。2家西班牙公司是欧洲老牌设计咨询企业,在能源、建筑、市政、交通、环保等领域成绩斐然,特别是在核聚变、核电、光热发电、数字仿真、景观喷泉、巨型望远镜设计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国际工程设计领域具有良好的品牌声誉。通过充分整合西班牙公司与国内企业优势技术,在国内外市场形成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五、布局“双碳”业务,推动绿色经验“走出去”
中电工程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落实中国能建《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展现央企担当,做出行业表率。中电工程成立的中电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出具有地区特色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已承担吉林、天津、安徽、湖北、广东、青海等20余个省级 “双碳”研究项目。
中电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是中国能建“30·60”研究院的有机组成部分,定位为打造“双碳”领域国际顶级智库、产业策划转化中心、能源电力项目孵化中心、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载体,立足于国内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绿色经验“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国家减污降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谋划策。
设计咨询牵引突破绿色发展瓶颈
国内工程设计咨询企业海外业绩较少,没有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设计咨询业务体系、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咨询业务工作流程,以及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我国设计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国际社会对我们标准的接受度比较低,限制了产业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设计咨询企业对产业链的串联能力有限,牵引作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国内设计咨询企业拓展对外咨询业务动力不足,且对外设计咨询前期介入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设计咨询企业对设计咨询前端引领认识不充分,投入不足,导致未能充分发挥设计咨询对海外新能源项目的孵化作用。我国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与国际惯例不同,新能源业务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业务模式创新能力均有待提升。且受电力工程企业评价机制的影响,设计咨询企业偏向于承揽大规模总承包项目,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下游参与市场竞争,在业务结构布局上不合理,未能发挥设计咨询对新能源产业链的串联和集成优势,未能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营造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
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举措与建议
一、提升设计咨询能力,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深化与国际知名设计咨询企业对标工作,全面提升设计咨询服务能力。中电工程与Fichtner、 SARGENT&LUNDY、Black&Veatch等国际顶尖设计咨询企业开展深入对标工作,从业务体系、工作流程、人员结构、技术开发、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寻找差距与不足,打牢基础,补足短板。通过对标融合其业务经验及体系,加快转变对外设计咨询业务生产经营理念和组织实施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深入对标基础上,还需加快推动对外设计咨询业务数字化转型,加快工程领域中外技术标准对比研究,加强清洁能源、氢能及储能领域技术研发,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协作,探索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模式,以多种合作方式开展项目的咨询设计业务,进一步将对外设计咨询业务从工程建设向前期规划咨询、投融资,以及后期运营维护两端延伸,逐渐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发挥规划开发作用,前端卡位创造“绿色”价值
设计咨询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为政府、国际组织、多边机构、金融机构、跨国开发商、产业基金提供综合性全过程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设计咨询在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中牵引作用,积极策划新能源项目,促进“绿色”工程落地实施。
在新能源综合应用场景方面,总结光伏、风电、储能、光热各种技术,考虑不同的复杂应用场景和业态的发展,推动新能源制氢、新能源海水淡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与国际商业化项目相匹配,推动项目落地。新能源业务层面,加大与东道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沟通交流,一方面促进规划落地,另一方面促进标准、规则的国际化和软联通。新能源商业模式方面,做项目投资时考虑不同国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产业整体方案。例如项目投资加产业装备投资,通过产业装备投资形成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投融资方面,考虑新能源项目的金融属性,通过债券、众筹等方式,促成项目交易。
三、联合产业链企业,构建国际市场绿色“生态圈”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大环境下,国家支持企业聚焦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新领域,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设计咨询企业在全过程咨询服务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龙头、灵魂、牵引、放大、布局”五大优势,有效串联投资开发、建设施工、新能源装备制造、金融机构等对外项目开发建设各个参与方,充分发挥设计咨询对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带动引领作用,构建国际市场绿色 “生态圈 ”,抢抓国际 “双碳”机遇,整合资源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设计咨询引领,联合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通过组建联合体、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合作,提升产业链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对于促进清洁能源技术进步、控制产业链风险、提高清洁能源经济性和竞争力、推动企业联合出海,促进资源共享、风险互担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四、开展培训合作交流,加强人才建设
通过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拓宽人才培养路径,锤炼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掌握全球前沿技术,专业素养、语言能力、商务意识均过硬的复合型高水平咨询团队。
一方面在工程实践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做国际咨询业务的专业人才,以工程实践磨练队伍;以科研、工程技术、市场经营、项目管理等领域专家为核心,加强国际咨询专家队伍建设,构建国际咨询专家库。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和体系建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研究不同国家和区域属地化用工政策及人才供给状况,建立相对灵活、完备的国际化人才聘用、属地化用工机制,适当从外部引入技术精湛、外语流利、熟悉规则、属地化的国际高端咨询人才。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电工程国际公司、EAI和GHESA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