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四局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与科技强安发展论坛暨项目观摩会
12月1日,由中国建筑学会指导,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建四局等单位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与科技强安发展论坛暨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观摩会在深圳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著名工程结构专家江欢成,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中建集团原总工程师、《施工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毛志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雄,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总工程师饶少华,深圳市坪山区住房与建设局副局长黄晓昆,中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林冰, 中建四局副总工程师王林枫,中建四局总经理助理、南方分局局长苏胜刚,中建一局副总工程师杨晓毅,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施工技术》杂志总编、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可文,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昱杰,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智能建造研究室主任陆承麟等院士、专家、领导和行业同仁,共计200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江欢成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深圳则是创新的领头羊,今日大家齐聚创新之都,旨在凝聚创新力量,深入探讨行业发展新思路。当前建筑业正加速转型升级,要始终坚定行业发展信心,全力朝着绿色、低碳、智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建筑师孟建民,在视频讲话中表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设计驱动则是实现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筑设计要“站在未来,思考现在”,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回归理性、回归本原,实现健康、高效、人文高效协同。
饶少华在致辞中指出,坪山沙湖项目作为深圳市首个建筑机器人系统化应用项目,是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对智能建造的全面研究和探索。作为全市保障性住房筹建主力军,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主动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大趋势,坚定走好“一体两翼、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
毛志兵在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方向;明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以“三造”融合创新为关键支点,以“四化”协同发展为行业变革的核心标志;以智能建造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重点要推动智能建造全生命期应用,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
王林枫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建四局智能建造发展成果,并表示,四局将瞄定发展任务,把推进智能建造作为降本、增效、提速有效手段;坚持智造引领,深入开展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攻关;践行应用导向,将科技基因注入项目载体,打造一批以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为代表的示范项目。
陈雄、陆承麟、卢昱杰分别作《实现复杂非线性三维形态的多专业协同技术》《超大尺度高分子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及应用》《智能建造与科技创新》主题交流,中建四局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负责人李明武就本项目建造情况作交流。
现场观摩
当天下午与会人员走进由中建四局承建的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参观智能展厅、云端建造工厂、科技强安建筑机器人及楼层工序样板、低碳光伏电板等多个展区,了解项目智能建造、科技强安、绿色低碳等新技术应用成果,亲身体验科技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智能建造展厅
智能建造展厅主要分为党建引领、企业文化、智能装备与智慧系统四大主题。智能装备板块展示18款机器人3D打印模型及云端建造工厂沙盘模型。智慧大屏对数字管理平台及云端建造工厂管理平台进行演示。
云端建造工厂
项目1号楼超高层应用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轻量化云端建造工厂。云端建造工厂通过轻量化、标准化创新,适用于装配式住房结构施工,平台重量控制在300吨以内,设备周转率90%以上,能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品质。
建筑机器人及楼层工序样板
项目引入多类型建筑机器人助力施工生产,通过一体化协调控制、自主规划、多传感器等技术融合,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施工作业,提高项目施工质量和工效。样板楼层展示铝模反坎、成品烟道安装、室内腻子、外墙真石漆等工艺,以样板指导施工,以实测实量做好过程管控,提高施工质量。
科技强安
项目在塔吊制高点处安装具有“全自动巡检”“一触即达”“无人值守”等功能的AI全景高点巡检机器人,对安全帽、反光衣及安全带的穿戴等情况进行安全识别,同时引入全自动巡检无人机对施工现场全方位监管,进一步提高现场安全管理。
低碳光伏电板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打造绿色低碳工地品牌,项目充分利用场地边坡优势,安装总装机容量45.6KW光伏板,日发电量约200KW·h,供现场小型机具使用,减少市政用电量,降低碳排放。
项目简介
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是深圳市首个云端建造工厂及建筑机器人集群应用项目。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之后将提供2671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机动车停车位2080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智能建造施工工艺及精益建造管理体系,配置了智慧系统、科技安保相关智能化设施,致力建成为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范本。
在智能建造发展征程中,中建四局将持续拓宽思路、开拓创新、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建造领域的投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