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 | 涂建军:多重危机叠加时代的欧洲能源转型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   2023-12-05 08:23:53

涂建军:“在多重危机叠加的时代,深化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助于稳定日益动荡的国际局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可预见的未来,欧盟在能源转型领域先行先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能源及气候治理依旧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近日,由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创新联合实验室主办的主题为《通向零碳的产官学协同行动》 (Collaborative Actions of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Academy toward the Zero-emission Targets)的边会在COP28“中国角”顺利举办。本次会议邀请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跨国公司、智库、学术机构和能源行业等领域的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分享了以净零排放为导向的能源转型实践经验,探讨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导者、社会利益相关方及消费者通力合作的可行路径。联合实验室主任、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及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人虎为本次会议做开幕致辞。

基于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对欧盟能源转型及中国能源气候政策的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涂建军解读了欧盟能源转型最新进展,并着重指出中欧能源气候国际合作亟待新思路。本次演讲的主要观点如下:

当今世界已步入了一个多重危机叠加的时代,人类社会无法继续回避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空气污染、地缘政治冲突等全球性挑战,各国都需要积极探讨政治可行的国际合作模式及危机应对方案。

“能源转型”概念在德国的起源及后续的演化深刻表明,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与时俱进地调整国家能源和气候战略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上世纪80年代,德国在全球率先开始推动能源转型的政策探讨。这一概念之后在包括世界各国的演化与实践,不但说明了与时俱进调整战略的重要性,还揭示了能源转型内涵必须基于本国具体国情的必要性。

2019年底,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欧洲绿色新政》,努力在 2050 年打造“全球首个气候中和大陆”。2021 年通过的首部《欧洲气候法》,要求 27 个成员国在 2030 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水平的基础上削减 55%,并在 2050 年前成为净零排放经济体。基于此又提出“减碳 55”一揽子计划(Fit for 55),强调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比重从之前设定的 32%提高至 40%。虽然面临着多重危机叠加带来的挑战,但欧盟仍然持续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转型议程。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很快就公布了《重新赋能欧盟》(REPowerEU)计划,力图尽快摆脱在化石能源尤其是天然气进口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欧盟及成员国的协同努力和群策群力是本轮危机应对的一大亮点,而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更是被进一步提高到 45%。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动荡、能源安全焦虑攀升的时代,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及群策群力应对此起彼伏的重大政策挑战,值得陷入治理困境的每个经济体反思。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大国,中国是否需要借鉴欧盟以可再生能源为导向的能源转型路线,也需进一步探讨。

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新进展表明,欧盟范围的碳排放量取得了明显下降,配额逐步从免费分配转向拍卖配额过度,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不断扩大,配额供应量逐步收紧。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采取自上而下的总量控制方案,并逐渐降低参与分配的配额总量。通过建立稳定的市场机制,维持配额供需平衡,使碳价运行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在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欧盟对市场化碳定价机制的信心和实践没有受到明显的负面干扰,这点尤其值得最近气候雄心不进反退的经济体反思。

结束演讲前,涂建军结合欧盟相关实践的经验教训谈到了对中国的政策启示进。他特别指出,在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中国应深化与其他主要排放经济体,尤其是欧盟和东盟的能源气候国际合作,积极探索政治可行、真正意义上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助力稳定日益动荡的国际局势。

本次演讲要点总结

  • 在多重危机叠加的时代,任何国家想要可持续地崛起,其能源气候政策必须要在保持定力的前提条件下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 俄欧能源纽带的变迁清楚表明了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国对能源安全和经济繁荣的潜在风险。展望未来,中欧双方究竟是通过增进政治互信还是去风险化来应对上述挑战,将是殊途而不同归的两种问题解决方案。

  • 尽管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但欧盟及德国等主要欧盟成员国依旧加大了对清洁能源转型的推动力度,这充分表明了在气候行动领域踩刹车并非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不二法门。

  • 欧盟和中国等全球主要排放经济体,应积极探索政治可行、互利共赢的模式来深化能源气候领域的国际合作。如若不然,人类社会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恐将遥遥无期。

阅读1721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