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海上风电竞标失利?
丹麦最近一轮的3千兆瓦海上风电招标在未出现任何竞标者的情况下宣告结束。这一结果令丹麦乃至整个欧洲在能源安全和推进电气化方面的努力遭受了重大挫折。无人竞标的主要原因在于丹麦招标机制的设计问题,特别是其中无上限负面竞标规则设计不合理。丹麦政府现在面临着紧迫的任务,需要迅速重新启动对失去电量的招标工作。同时,他们必须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招标机制进行调整。整个行业呼吁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价体系和更为均衡的风险分配方式。
丹麦,作为海上风能的诞生地,自1991年世界上首座海上风电场——Vindeby的建立以来,始终引领着全球风能的发展。目前,丹麦的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已达到3吉瓦,能够满足全国24%的电力需求。此外,海上风力发电与陆上风力发电的总和,占到了丹麦总用电量的55%。
欧盟对海上风电的发展抱有宏伟蓝图。他们计划将现有的海上风力发电能力从20吉瓦最低提升至88吉瓦。在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下,欧盟无法容忍海上风电招标项目出现任何失误。作为北海能源合作组织的成员,丹麦致力于到2030年实现7.7吉瓦的海上风电目标,并在2050年之前达到35吉瓦。
在最近举行的海上风电招标项目中,丹麦推出了3个全新的海上风电场项目,单个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吉瓦,堪称丹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招标活动。此外,丹麦还授权开发商在这些指定区域额外建设,额外装机容量高达1千兆瓦。
12月6日,招标结果正式出炉:三个风电场项目均未收到任何投标。
丹麦的招标项目为何未能吸引竞标者?
相较于波兰、荷兰以及英国的海上风电招标活动所吸引的行业关注,丹麦招标活动的吸引力相对较低,这主要归因于丹麦招标的设计方式。
丹麦的招标体系并未预设任何形式的国家援助或收入稳定机制。许多其他欧洲国家采用差价合约(CfD),而丹麦则要求海上风电开发商自行支付建造风电场的费用。丹麦实行无上限的负投标,导致了恶性的低价竞争,无端增加了海上风电开发商的初期成本。此外,丹麦不承担海上风电场的电网接入费用,这部分费用也需由开发商自行承担。
由于丹麦在交通、供暖、氢气制备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对电力的需求增长缓慢,这种不利的招标设计因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目前,丹麦可以凭借可再生能源发电完全满足国内电力需求。对于海上风电开发商而言,这为他们未来的电力销售价格带来了潜在风险。
WindEurope首席执行官Giles Dickson指出:“丹麦海上风电招标的失利令人遗憾,却也在意料之中。无上限负电价投标机制并非良策。它不仅提升了风电开发商的成本投入,还增加了投资运营风险。当竞标者对购买其生产的能源的买家一无所知,且对能源如何传输到买家手中也毫无头绪时,情况更是雪上加霜。丹麦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并改进其招标机制。丹麦可借鉴欧洲的其他国家,采用双向差价合约(CfDs)进行海上风电招标。”
缺乏竞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通货膨胀和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开发海上风电场的成本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当前的贷款利率也远高于几年前,这给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丹麦政府正筹划在2025年4月1日举行一场规模达3GW的海上风电招标活动。为确保公平竞争,政府需确保在之前招标中未成功竞得项目的参与者,在下一轮活动中能够重新参与竞标。同时,政府应审视并优化现有的招标机制,在4月份的招标活动前完成必要的调整。
否则,丹麦将在海上风电市场中落后于他国。若2025年的第二轮招标失败,丹麦绿色电力的出口规模以及可再生氢气的生产将受到影响。这将意味着丹麦将继续依赖从欧洲以外供应不稳定的国家进口化石燃料,长此以往将削弱该国的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