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 千瓦造价3.4万+电价仅5~9毛钱=仅1家投标方,立陶宛能源部再次叫停700MW项目招标
本周三(2025年01月22日),立陶宛能源部提议暂停正在进行的波罗的海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以审查其条款和条件,旨在将招标完成后对消费者电价的影响降至最低。
2025年01月02日, 立陶宛新任能源部长日吉曼塔斯·瓦伊丘纳斯(Žygimantas Vaičiūnas)已经公开表示:有可能修改陶宛波罗的海域第2座700兆瓦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条款内容,该项目的供拍卖活动已于2024年11月正式官宣。他表示:“立陶宛政府正在寻找可以确保该项目继续进行的解决方案,但是,需要调整一些项目条款。目前,立陶宛的第2座海上风电场项目无法'以消费者能够承担的价格'开展建设工作(kaina, kuri būtų našta vartotojams)。"
此前,2024年11月18日,立陶宛国家能源监管委员会 (Valstybinė energetikos reguliavimo taryba,NERC) 宣布重新启动第二轮波罗的海海域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将选定700MW容量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原计划于2024年05月02日公布中标方。造价预计为31.3亿欧元(2025年01月05日汇率,约合236亿元人民币,折合千瓦造价33714元人民币)。
该招标最初于2024年初启动,但是,从1月份宣布招标之后,一直等到04月14日才收到唯一的一份投标申请。但是根据法律规定,公共项目招标至少要有2名投标人参与投标才为有效,结果,由于仅有立陶宛国有电力企业Ignitis一家有意向开发该700MW海上风电场,这导致立陶宛海上风电场的第二次招标活动惨遭取消。为此,立陶宛议会被迫于2024夏季简化了招标条件,并如上所述,于去年11月份重新启动了招标。
由于立陶宛政府持续对中国厂商参与其境内包括风电及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保持敌视状态,缺少中国厂商参与的本次海上风电招标造价高达每千瓦接近3.4万元人民币,而度电采购价格区间仅为人民币529至925元,这导致仅有立陶宛国企最终将反映至度电采购成本。因此,立陶宛政府不得不叫停本次招标。
立陶宛政府决议草案已准备好并提交机构协调,并要求在三个工作日内提供反馈意见。
一旦政府决定恢复海上风电招标程序,将按照《立陶宛可再生资源法》规定的时效性和程序继续进行相关招标活动。
此前,立陶宛国家能源监管委员会(NERC)于2024年11月再次启动该国第二次海上风电招标,旨在确定700兆瓦项目的开发商。
参与方必须在2025年03月18日之前注册、提交文件并进行投标。海上风电拍卖的中标方预计将于5月2日之前公布。
立陶宛政府于2023年举行了该国首次海上风电项目拍卖会。2023年7月,立陶宛政府暂定Ocean Winds和Ignitis Renewables的合资法人公司为中标方。三个月后,政府正式确认该合资公司为立陶宛首个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商。
该国计划建设两座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4吉瓦。
从2021年起,立陶宛持续挑起涉及中国的一系列政治争端并不断升级,先是在台湾问题上公然“踩线”,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中方随即将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驱逐”立陶宛驻华大使,并召回驻立大使。这些措施在经济、外交等多个关键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显著且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立陶宛的企业遭受了沉重打击。立陶宛国内的局势因对华错误政策而陷入了重重困境。经济方面,由于失去了中国市场这一重要支撑,其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贸易逆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立关系恶化后的一段时间内,立陶宛的出口总额大幅下降了约30%,其中对华出口更是近乎归零,在能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情况下,立陶宛的工业生产成本急剧飙升,许多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减产甚至停产。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报道,当地时间1月10日,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对记者表示:“立陶宛必须在北京设立大使馆,我们希望中国也(在立陶宛)设立大使馆。我希望双边关系能够正常化,让我们可以按照不同公约、外交条约以及外交关系的国际传统进行互动。”但与此同时,这位新外长却依旧嘴硬,坚称中立关系恶化并非立陶宛的行为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