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镍产业链特征及市场机会初探
伴随我国企业海外镍矿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海外镍矿投资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陆续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对镍矿的需求呈上涨趋势,同时美、加拿大等西方大国将镍矿纳入关键矿产清单,建立小多边机制,试图将我国企业排除在供应链产业链之外,加之资源民族主义抬头,我国企业海外镍矿投资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形势。另一方面,我国镍矿对外依存度高,需要发掘更多潜在的市场开拓机会,以提高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从产业链视角,梳理了“镍原矿-冶炼-不锈钢”以及“镍原矿-冶炼-电池-电动汽车”等两大国际产业链的特征,并对我国在全球镍产业链中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同时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镍矿投资的现状及困境。在此基础上,尝试从政治经济环境、双边关系、资源储量、矿业政策、行业玩家以及东道国镍产业链特征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提供参考建议。
01.
镍矿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
镍矿资源以红土镍矿和硫化镍矿为主,且国别集中度高。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镍矿资源储量超过3.5亿吨,其中54%储备在红土矿床中;35%储备于岩浆硫化物矿床中;10%蕴藏于铁镍合金、沉积多金属、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及海底锰结壳和结核中;剩下约1%在尾矿等杂项资源。全球镍资源储量集中度较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是全球储量排名前两位的国家,储量合计占比达到70%左右。全球红土镍矿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等地,硫化型镍矿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
图1 全球镍矿资源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商务部各国对外投资指南以及公开资料等。
02.
全球镍产业链特征
镍的全球产业链呈现出各个环节集中度高的典型特征:上游镍原矿产能集中在镍矿资源国,中游镍初级冶炼加工产能集中在印尼和中国,下游的不锈钢、电池以及电动汽车制造等领域中国的世界领先优势更为突出。
上游:在印尼、澳大利亚、巴西等储量前7的国家集中了全球约90.6%的镍矿资源。受资源禀赋和开采程度影响,印尼、菲律宾、俄罗斯等前11个国家集中了90.9%的镍原矿产能。其中,印尼镍原矿年产量全球占比达41.9%、菲律宾13.8%、俄罗斯占比6.9%。
中游:在镍的初级冶炼加工环节,印尼和中国的合计产能全球占比高达70.5%。
下游:不锈钢生产则由中国、印度、日本等6个国家集中了83.7%的产能。锂离子电池生产方面,我国的技术及产能双优,紧随中国之后的是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的电池产能主要来自日韩等外资企业的投资。其中,美国的电池产能由日本的松下、韩国的SKI和LG,以及美国本土企业特斯拉等四家公司主导;韩资企业则拥有欧洲75%的电池产能,仅LG在波兰的工厂就占了50%。新能源汽车制造环节,中国、德国、美国则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年产量全球占比分别为54.7%、10.0%和8.1%。这种高度集中的产业链结构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产业链的脆弱性。
图片来源:千图网
印尼在镍矿资源端和初级冶炼品加工环节居世界首位,成功实现从“纯粹的镍原矿供应国”到“镍初级产品冶炼国”的转变,在产业链中上游占据主导地位。印尼镍矿资源储量及镍原矿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依托得天独厚的镍矿资源禀赋优势,印尼政府通过实施禁止镍原矿出口、推动产业链的本土化、加大镍矿的深加工与利用、积极引入外资和技术等政策,成功在国际产业链的初级镍冶炼环节跻身世界首位,从而牢牢把握镍全球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此外,印尼还计划打造自主电池制造和电动汽车制造能力,进而构建“镍矿—电池—电动汽车”产业链。
日本镍资源贫瘠,但技术领先,成功打造不锈钢产业链,并在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居全球重要地位。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日本通过技术创新和高效的资源管理,在镍的应用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不锈钢产业,日本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出高品质的不锈钢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家电、汽车等多个领域,使得日本成为全球不锈钢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在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日本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多家知名企业如松下、索尼等在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全球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市场提供了高质量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尽管缺乏镍矿资源,但日本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回收再利用等方式,确保了镍资源的稳定供应,支撑了其在高科技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
图2 两大镍产业链的全球格局(单位:%)
数据来源:国际镍业研究组织(INSG)、公开资料。
说明:全球镍产业链一共有三条,除了上图中的不锈钢和新能车等两条大的产业链以外,还有一条“镍原矿—精炼镍—镍基合金+电镀”产业链。目前,镍基合金的主要产出国为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中国、马来西亚等。
03.
我国的镍产业链特征
资源端弱,冶炼和制造环节强,镍市场需求大。受限于资源禀赋,我国镍矿资源储约为420万吨,全球占比3.23%,排名第7位。尽管资源储量在全球排名靠前,但与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不相匹配,仍需进口大量的镍原矿及镍中间品以满足下游产业链需求。据OEC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的镍原矿有29.6亿美元、硫酸镍2.7亿美元、镍生铁158.3亿美元、镍锍25.7亿美元、镍铁合金0.6亿美元、氢氧化镍钴44.1亿美元。
我国在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制造以及钢铁生产等环节优势突出。作为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大国,我国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和电动汽车制造方面取成就显著,年产能全球占比分别为81.2%和54.7%。其中,电池制造领域,中国的阴极活性材料产能全球占比90%,阳极活性材料产能全球占比97%。不仅如此,我们电动汽车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成为稳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保障。同时,在钢铁生产领域,我国同样处世界领先地位,年产量全球占比达59.1%。
我国的资本、技术与大市场对镍矿资源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镍矿资源领域,中国不仅拥有世界领先的镍冶炼技术和设备,而且是全球最大的镍消费国。这种需求为镍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通过与我国企业的合作,这些国家不仅可以实现镍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附加值,还能借助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04.
全球镍矿产业风险特征
矿业大国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国际制裁是我国企业开展海外镍矿投资的关键考虑因素。“五眼联盟国家”中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自身矿业较为发达,拥有国际大型矿企,凭借先进的技术以及融资优势,本国矿企市场占有率较高,同时有关政府建立了关键矿产清单,因此我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市场介入难度加大,不易拿到优质资产,甚至面临一定的市场退出风险。另外,长期遭受国际制裁的国家,如古巴、津巴布韦,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外资流入程度低,外汇短缺,为在当地开展镍矿项目投资,技术人员配置、生活物资的补给、相关设备进口等均面临较大挑战。不仅如此,我国企业在同相关国家的企业开展交易时,也可能面临遭受连带制裁的风险。
近年来有关矿业项目的利益分配问题愈加敏感,东道国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政府或本土利益留存。从2011年至2023年间东道国政府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投资争端事件来看,镍矿资源国政府通常采取暂停(撤销)许可证、限制出口、提高税费、提高本地股权占比、国有化以及加强审查等6种方式以提高政府利益分成或增加本土矿业收益。总体来看,暂停甚至撤销采矿许可证是近年来多数国家最常用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东道国对外资矿企的限制措施也呈现出一定的国别差异,发达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加强审查、环境保护等方式干扰外资矿企的项目经营,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采取限制原矿出口、提高税费及提高当地政府的股权占比等方式,以提高本土的利益留存。
政策多变成为常态,且呈现两大特征:一种是镍产业链的本土化趋势特征;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税率、政府持有干股等方式,提高政府利益分成。镍行业政策的本土化趋势以印尼最为突出,自2020年起禁止镍原矿出口,以提高本土冶炼加工能力;2012年规定外资无法控股采矿权,外资须逐步转移51%的矿权给印尼本土企业,且印尼政府及国有企业优先受让股份,矿权的潜在市场价值在股权转让时不予考虑。又如,南非鼓励发展基于矿产的二级和三级产业,包括沿产业链下游的加工、制造,以及贸易、技术咨询和服务等。在提高东道国政府利益分成方面,规定政府持有“干股”成为一种普遍做法,如马达加斯加和科特迪瓦规定政府可持有干股比例均为10%,坦桑尼亚为16%,巴布亚新几内亚则推行“夺回巴新”政策,规定干股比例高达30%。另外,提高税率也成为常用手段,如马达加斯加2023年出台新《矿业法》,将采矿特许权使用费率从2%提高至5%。
05.
市场开拓机会
当前,印尼中期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同时考虑红土镍矿开采的低成本优势、印尼与我国的地理便利,以及中印尼两国在多个领域的成功且深入的合作基础,未来印尼仍是我国企业海外镍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未来,氢氧化镍钴(MHP)的冶炼加工、电池材料和电池制造,以及不锈钢板、不锈钢HRC、不锈钢CRC、不锈钢焊管等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巴西或可成为下一个镍矿投资热土。2024年11月20日,中巴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至“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这或将为我国企业赴巴西开展镍投资带来新的机遇。巴西本土大型矿企实力雄厚,具备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冶炼能力,拥有完整的不锈钢产业链。目前,巴西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力求构建电动汽车产业链。在中巴关系迈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电池制造、电动汽车制造以及相关机械设备出口等方面的市场机会值得关注。
南非、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赞比亚、科特迪瓦、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存在较好的市场开拓机会,值得关注。近年来,南非的矿电项目取得突出进展,相关市场机会值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南非政府提高黑人在项目中的持股比例、要求项目企业对外采购向弱势群体公司倾斜以及加强矿业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在南非进行市场开拓时,需重点关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目前,已有中国企业进入坦桑尼亚进行镍矿开采活动,有关市场机会值得关注,但相关政策变动风险值得关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企业在当地有成功的项目合作典范,惠及当地社区民众,为我国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马达加斯加,随着政局逐步回稳,镍矿开采投资环境趋于改善。科特迪瓦,电力较为充足,同时我国企业在当地有锰矿开采的成功经验,为镍矿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镍冶炼能力发展相对较好,且有进一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国家,如坦桑尼亚、赞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市场开拓领域除了镍原矿开采、镍冶炼、深加工以外,还可提前布局电池制造领域,抢占市场先机。
06.
建议
关注技术创新对镍矿实现替代的可能性。目前存在一些可以不使用镍矿的新能车电池制造技术。例如,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锰基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和可持续性等优点。此外,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一种新型有机材料,由TAQ层(双四氨基苯醌)组成,可替代锂离子电池中的钴和镍,体现出不亚于传统镍钴电池的良好导电性和储能性。相关技术突破可能导致未来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中对镍矿需求的大幅降低。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技术的创新以及商业化情况,充分评估技术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做好风险预案。
及时捕捉优质矿产项目机会,预设并制定不同情景下的收购策略,推动实现项目收购成功。当前,我国企业海外拿矿的环境较为严峻。我国企业的拿矿机会主要来自有关企业矿业项目的股权/债权出售,因此须密切盯准市场信息,对持有相关矿产项目企业的项目运行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观测,关注项目出售信息以及潜在的收购竞争者,提前制定收购策略,尤其须警惕并降低由恶意竞争者通过竞价设计及与出售方合谋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可能造成的利益损失。
与社区搞好关系,诚信履约,做负责任的企业,树立我国企业的良好形象。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矿产投资时,应当重视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尊重并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使企业发展与社区福祉相辅相成,进而实现真正的共赢局面。同时,我国矿企还应信守承诺,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的做法,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树立起良好形象,进而降低后续新进入的我国企业的初期成本和风险,形成良性循环,助力我国更多的企业在当地市场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