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风电发展政策、3轮招标总结、未来趋势说明
日本政府将海上风电定义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性能源,近期陆续出台计划多个大型项目并调整相关政策。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2月公布的第7个基本能源计划(第7次エネルギー基本計画),到2040年将风力发电比重提升至总发电量的4~8%,并同步推进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的开发和供应链的拓展。这一政策方向也体现在日本中长期能源供需前景上。
这一趋势在2021年正式启动的海上风电招标项目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每一轮招标都是日本政府能源政策落实情况的关键指标,参与企业构成和招标条件的变化是衡量政策落实进度的重要标尺。
截至2025年2月,日本政府公布的第1~3轮招标情况共涉及10个海域,容量规模约4.6GW。以下对各轮招标事宜进行总结:
[第一轮] 投标参与度低迷,盈利能力堪忧
在2021年首次举行的第一轮招标中,三菱商事联合体以每千瓦时11至16日元的史无前例的价格中标秋田、千叶等三个海域(见下图)。随后,受俄乌战争危机、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飙升、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项目盈利能力迅速恶化。
补充阅读:日本海上风电FIT电价低至11.99日元(约合0.66元人民币)/千瓦时,3处中标结果揭晓
2025年2月,三菱商事正式表示,上述3处项目已蒙受约522亿日元的亏损,表示有可能退出该业务。
因此,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今年公布指导方针,破例允许从现有的FIT(固定电价制度)过渡到FIP(溢价补贴)电价体系。改为FIP时,2021年中标价11~16日元(2025年05月10日汇率,约合人民币0.55~0.8元)作为基准价,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发生变化,都可以获得溢价。这实际上被解读为针对盈利性低下的困难项目的“救济措施”,该制度的公平性在后续几轮的参与方中引发了争议。
[第 2、3 轮] 零溢价成为新标准
随后,日本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举行了第二轮和第三轮海上风电招标,采用FIP(溢价补贴)制度,大部分海域的参考电价固定为3日元/千瓦时(2025年05月10日汇率,约合人民币0.15元)。事实上,在几乎没有日本政府补贴的“零溢价”条件下,开发商必须通过20-30日元/千瓦时(2025年05月10日汇率,约合人民币1~1.5元)的私人PPA售电合同来确保盈利。
特别是在第三轮投标中,日本最大的发电商JERA公司中标人北部青森县西海岸海域海上风电项目,丸红公司中标山形县汤佐市海域,两个项目均采用了西门子歌美飒公司的15MW容量机组。山形海风项目因其采用了发电收益与周边居民分享计划而获得高度赞誉,并通过与渔业合作社合作优化水产品的销售渠道。
打造产业生态系统:漂浮式海上风电扩张及供应链战略
日本政府正在推动至2040年之前投运1GW漂浮海上风电的计划,目标海域为深海。目前,正在九州长崎县五岛市附近海域进行示范项目的开发,项目装机容量16.8 兆瓦,计划于 2026年01月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享受示范电价,36日元/千瓦(约合1.8元人民币),为期20年。
该项目的EPC总包企业户田建设于2010年受日本环境省委托,开始进入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建设业务,并计划2016年3月投运上述日本首个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项目。
未来,日本将以EEZ(专属经济区)海域为中心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运营。
为此,由关西电力、三菱商事、日本造船联合会(JMU)等14家公司参与的“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研究协会(www.flowra.or.jp/, Floating Offshore Wind Technology Research Association)” 于2024年3月1日成立,正在积极开展漂浮式设计标准化、系泊技术、风况预测系统等核心基础技术的联合开发。这被解读为日本计划突破现有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漂浮式风电研究阵营,构建以本国为中心的独立科技生态系统的举措。
加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和私有资本主导的供应链
目前,日本尚无法完全实现自行生产风电整机,大量关键零部件依赖海外供应商。因此,日本政府正在积极推行由私营企业主导的日本国内风电供应链。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建筑行业巨头清水建设已建设有的全球头部规模自航安装船(SEP)“BLUE WIND”号,三井物产与东芝通过设立合资公司进行零部件的国产化,并推进技术国产化。
此外,世界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之一的JFE钢铁集团旗下的JFE工程公司(JFEエンジニアリング、生产单桩)、住友重型机械(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基础结构)、东芝能源系统公司(東芝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ズ、升压站系统)和日立造船公司(日立造船、漂浮体及刚结构)正在进入海上风电行业。
此外,日本企业也在扩大其在运营和维护(O&M)及辅助设备领域的业务,包括:水下机器人(ROV)、自动舷梯和船员转移船(CTV)。日本政府计划,到2040年为止,将海上风电项目的日本国内零部件采购率从60%进一步提升到70%。
日本正将海上风力发电培育为新一代核心能源产业,每一轮政策变化及所反映的供应链战略都是评估未来日本海上风电市场进入条件的重要指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FIP(溢价补贴)制度的确立、漂浮式风电的容量增加、以日本国内生产为中心的供应链战略等。
此外,日本海上风电项目存在许可制度复杂、前期投资成本高、周边居民的利益协调等进入壁垒,但是,对于拥有设计、设备、施工、并网、运维等全周期经验和技术的中国相关企业来说,依然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可采取包括设备出口、EPC参与和联合示范项目建设的方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