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乙醇合作开启新篇:能源转型与糖业变革双赢,巴西糖业迎来新的黄金发展

云糖网   2025-05-19 13:58:16

图片

据巴西媒体报道,2025年5月13日,一项意义重大的能源合作协议在中巴两国间达成——巴西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西尔维拉与中国国家能源局签署了乙醇合作协议,旨在扩大巴西对中国的乙醇出口。这一协议在中国将来推行E10汽油政策之际,不仅为巴西乙醇打开了广阔的中国市场,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战略合作的多维价值

此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远不止是一份贸易协议,它代表着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这种合作体现了完美的互补性:巴西作为世界领先的乙醇和生物燃料生产国,拥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正积极寻求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巴西对中国的乙醇出口总额已达2700万美元。随着将来中国E10政策的全面推行,要求汽油中必须混合10%的环保燃料,巴西乙醇的出口前景将更加广阔。双方成立的双边工作组将深入研究第一代和第二代乙醇的开发与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作的范围远超传统汽车燃料领域。根据协议,双方的合作将扩展至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生产、船用燃油替代品的开发,以及乙醇在生物塑料原料中的应用研究。这意味着乙醇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场景将大幅拓展,为多个行业的减碳目标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同时,巴西矿产和能源部长还与中国国家能源局签署了另一份协议,涵盖输电系统、核能、可再生能源、离网系统和能源数据共享等多个领域,全面深化两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合作。

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从全球视角看,中巴两国在乙醇领域的深入合作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合作一方面加速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认可和应用,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生物燃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将有效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

正如西尔维拉部长所言,增加乙醇出口不仅促进汽车行业低碳化,还为巴西国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收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增加乙醇进口既是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战略选择,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实际行动。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巴两国的乙醇合作彰显了双方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共同认同,为全球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这一合作将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糖业变革:新机遇与新格局

巴西是全球第一大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糖业规模令人瞩目。以3月31日结束的2024/25榨季统计数据为例:巴西主产区累计生产甘蔗6.22亿吨,累计产糖4017万吨,累计产乙醇349.59亿升,其中用于生产食糖的甘蔗比例为48.05%,用于生产乙醇的比例为51.95%。除主产区外,巴西其他产区年产食糖约400万吨。

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使得中巴乙醇合作不仅是能源领域的重要事件,更将对全球蔗糖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今后中国E10政策的推行,对乙醇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每年将需要数十亿升的乙醇来满足混合燃料需求。巴西作为巨量甘蔗乙醇的生产国,将成为这一市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双边协议的签署和工作组的成立,巴西对中国的乙醇出口预计将大幅攀升,为巴西蔗糖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正如西尔维拉部长强调的,这将在"整个糖能源链上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从甘蔗种植、收割、加工到乙醇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都将受益。

首先,巴西农民可能会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以满足增长的乙醇生产需求,直接带动农村就业和收入增长。其次,糖厂和乙醇加工厂将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运输、仓储和贸易等相关服务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巴西甘蔗生产的"双轨制"特性是其最大优势之一——既可用于生产食糖,也可转化为乙醇。这种灵活性使巴西糖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糖和乙醇的生产比例。随着对中国乙醇出口的增加,巴西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选择生产侧重,这不仅为巴西庞大的甘蔗产业带来产业链延伸,更实现了价值的显著提升,使巴西糖业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

中巴乙醇合作的深入推进,将重塑全球蔗糖产业格局。一方面,巴西作为主要出口国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其他蔗糖和乙醇生产国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不得不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步伐。

在绿色能源与糖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中巴乙醇合作开启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崭新篇章,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合作典范。

阅读3961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