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能发展趋势浅析

电建市政   2025-07-30 22:36:59

新能源如风力、光伏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分布不均等问题,新能源占比越大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越受到挑战,越需要完善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电力系统调节机制。储能系统可在用电低谷时段蓄电、用电高峰时段放电,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让电网 “更具弹性”,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一大批标志性能源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有效解决了所在国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为所在国提供了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方案。新能源建设“走出去”,必不可少的储能技术的应用也正呈现多元化、规模化和技术迭代加速的态势,本文基于储能市场最新动态对国际储能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1.爆发式增长

2024 年,全球储能行业市场规模达62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73%。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72GW,同比增长28.6%;其中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突破百GW,达到165.4GW,同比增长81.1%。预计近几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仍会保持持续增长,2032年将攀升至1702.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14.4%。到2034年,全球储能装机量预计较2025年翻五倍,年均增长率39%。

2.核心驱动因素

【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风电、光伏的波动性需储能调峰调频,如中国内蒙古的固态钠盐电池项目降低用电成本20%。

【成本下降】锂电池系统成本从2015年的1200美元/kWh降至2024年的150美元/kWh,锂电池十年内成本降87.5%,2025年有望再降30%;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

【政策支持】中国“136号新政”旨在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美国IRA法案将独立储能纳入30%税收抵免,并设立长时储能示范基金,推动 2025 年储能新增装机超 40GW。欧盟通过《净零工业法》和《关键原材料法》,计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5%,储能投资超5840亿欧元。英国《能源法案》目标2030年储能容量达 23-27GW,并启动长期电力存储(LDES)监管框架。

二、区域市场格局

1.中美欧主导

2025年中美欧新增装机占全球85%。中国预计新增45GW,累计突破100GW;美国受关税豁免影响或迎抢装潮;欧洲户储与大储协同发展,德国、英国领跑。

2.新兴市场崛起

【亚太市场】印度强制要求光伏项目配储 10%(2小时),预计 2032 年储能需求超 60GW,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市场之一。

【中东市场】沙特 2024-2025 年招标24GWh储能项目,比亚迪、宁德时代已获订单。沙特2024年新增装机18.6GWh,计划2030年实现48GWh储能容量;阿联酋RTC项目规划19GWh储能系统。

【非洲市场】2025年南非储能装机预计达7.2GWh,阿联酋的绿氢战略和非洲多国新能源规划为储能提供长期增长空间。

3.全球化竞争与产业链重构

中国企业加速 “出海”,从产品出口转向产能和技术输出:宁德时代西班牙建厂供应欧洲市场,比亚迪与 Grenergy 合作智利 6.5GWh 光储项目(拉美最大),海辰储能在沙特建 5GWh 工厂。欧美通过本土化政策(如美国《国防生产法》)扶持本土供应链,但短期内仍依赖中国电池组件。

三、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1.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主导市场

全球储能系统正向高容量、长时长方向演进。2025 年,500Ah 以上大容量电芯(如宁德时代 L 系列长寿命电芯)将成为主流,带动系统集成效率提升至 6MWh 以上。长时储能(4 小时以上)需求显著增长,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投入 3.5 亿美元支持 10-24 小时储能示范项目,欧盟则通过《净零工业法》推动电网侧长时储能布局。液流电池凭借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优势,在欧美电网侧项目中加速应用,如美国 ARES 公司的钒液流电池项目已实现商业化运营。

2.新型电池技术商业化突破

【钠离子电池】2025 年将成为钠电储能产业化 “元年”,中国海辰储能计划第四季度实现 GWh 级量产,印度 Reliance Power 等企业也在布局钠电储能项目。

【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固态电池在欧美高端储能项目中试点应用,如 QuantumScape 与大众合作开发的固态电池储能系统进入测试阶段。

【氢能储能】尽管仍处初期阶段,但中国政策支持力度大,预计2025年国内氢储能装机规模达 1518MW,绿氢项目投资超19GW。2025年7月8日,内蒙古赤峰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日正式投产,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项目一期配套1430MW风电光伏及680MWh储能系统,年产绿色合成氨达32万吨。欧盟 “氢能战略” 和沙特 “绿色沙特” 计划推动电解水制氢与储能结合,如沙特Neom新城规划1.2GW绿氢储能系统。

3.智能化与安全技术升级

AI 算法在储能系统中广泛应用,如美的Aqua-EM 系统通过实时电价预测提升峰谷套利收益超 25%。安全设计成为竞争焦点,科陆电子5MWh液冷系统通过59小时燃烧测试,相邻集装箱温度仅 80.7℃,远超国际标准。欧盟新电池法强制要求电池碳足迹披露,推动企业采用低碳材料和循环技术。

四、应用场景多元化与融合创新

1.电网侧与电源侧规模化部署

全球GWh级大型储能项目激增,如智利 Elena光储电站(446MW光伏+ 3.5GWh 储能)、澳大利亚Hornsdale储能项目(500MW/1GWh)。电网侧储能在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中占比提升,美国 PJM 市场储能调频响应速度达毫秒级,效率超传统机组。

2.用户侧与车网互动(V2G)

2025 年 4 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9 个城市和 30 个项目列入试点范围,国家电网在20省市布局 V2G 充电桩,探索多场景应用。

大众准备在瑞典胡迪克斯瓦尔启动V2G试验,使用基于直流的技术。该项目由安比博克斯(Ambibox)提供200辆大众 ID.电动汽车和200个双向充电器,与能源供应商瓦滕福尔(Vattenfall)合作,最初涉及200家瑞典企业和私人客户,若成功将向更广泛公众扩展。

英国OVO能源家用项目和美国Nuvve商业车队项目旨在实现电动汽车的双向充放电,为电力市场提供灵活调度方式,但项目也暴露了电池衰减与通信协议兼容性问题。

3.跨界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

【光储充换检一体化】深圳坪山 “光储充换检一体化” 公交枢纽,光伏年发电量约120万度,配套5MWh储能系统,可满足 200 辆电动公交的日常充换电需求,年减少碳排放约 800吨。G6京藏高速张家口服务区一体化站点,光伏年发电约 50 万度,储能容量2MWh,支持10分钟极速换电,日均服务超300辆电动汽车,高峰时段通过储能放电减少电网负荷压力约30%。欧洲 “超级充电站” 整合光伏、储能和 V2G,如荷兰 Fastned 的15分钟超充站配备储能系统。

【虚拟电厂(VPP)】广东深圳虚拟电厂以电动汽车(出租车、私家车)为核心资源,通过V2G技术聚合1万辆车的电池容量(约500MWh),在用电高峰时向电网放电,单次可提供200MW调峰能力,同时为车主创造额外收益(每度电收益0.3-0.5元)。美国 Con Edison 的 VPP 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网调峰,英国 Octopus Energy 的 Kraken平台实现用户侧储能动态调度。

【绿氢与储能协同】中国宝武集团布局“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欧洲ITM Power 与 Enel 合作绿氢储能示范工程。

五、国际标准与可持续发展

1.全球标准制定加速

中国主导的《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立项,推动技术规范化。欧盟新电池法统一电池标签和回收要求,中国企业需适配碳足迹核算和循环设计。

2.可持续发展与ESG整合

储能项目纳入国际ESG评估体系,如MSCI将电池供应链碳强度纳入评级。欧美投资者优先选择使用绿电生产的储能产品,中国企业通过 “零碳工厂” 认证(如宁德时代宜宾基地)提升竞争力。

六、挑战与未来展望

1.核心挑战

【成本与盈利模式】长时储能(如氢能)成本过高,需政策补贴和电力市场机制创新。

【技术标准与兼容性】V2G、虚拟电厂等跨领域技术缺乏统一标准,阻碍规模化应用。

【地缘政治风险】欧美贸易壁垒(如美国对东南亚光伏组件双反)增加供应链不确定性。

2.未来趋势

【技术路线分化】锂离子电池仍占主导,但液流电池、氢能储能在特定场景(如电网调峰、长时存储)份额提升。

【市场格局重构】中国企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巩固全球份额,欧美通过政策扶持本土技术(如固态电池)寻求突破。

【政策与市场协同】碳定价、容量市场等机制完善将释放储能价值,预计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超1.5万亿美元。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支撑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50%以上。

国际储能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市场”双轮驱动,大容量、长时化、智能化成为核心方向。企业需聚焦技术创新、合规布局和全球化资源整合,以应对竞争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能源转型[R]. 2024-08-29.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发改价格〔2025〕136号[Z]. 2025-02-09.

[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newables 2023: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2028[R]. 2023.

阅读3567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