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场 大逻辑:从博茨瓦纳看非洲绿电投资
为什么要看博茨瓦纳?
在非洲做清洁能源项目,大家往往盯着那些市场大、资源多的国家。但真要落地一个项目,很多问题反而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先显露出来。博茨瓦纳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尽管国土面积不小,但从投资视角看,博茨瓦纳的市场体量相对有限,这主要体现在其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本土的电力需求上。但它的能源政策清晰,政府沟通效率高,审批节奏也相对可控。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包袱,对外资项目相对务实。
这种地方,很适合摸索一套真正能跑通的项目逻辑。
以Jwaneng为例,看看博茨瓦纳怎么推进清洁能源
博茨瓦纳近年来积极引入外资参与其清洁能源转型。其中一个相对典型的案例,是由中国港湾与中水对外组成的联合体中标的Jwaneng 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7830万美元,中国港湾、中水对外和博茨瓦纳属地合作方按照50%、30%和15%联合成立项目公司,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企业负责融资、建设与运营,政府承诺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运营期为25年,期满后无偿移交政府。这类安排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回报路径。
Jwaneng的推进方式并不复杂,但结构相对完整,体现出博茨瓦纳在能源合作上所倾向的模式特征——注重机制清晰、风险对等、合作可持续。它不一定是旗舰项目,却提供了一个观察博茨瓦纳实际操作逻辑的窗口。
什么样的项目算是“跑得通”?
现在做非洲项目,不能只看能不能签、能不能建,更得看建完之后有没有钱赚、能不能稳定运下去。
“跑得通”的几个基本条件是:
1. 项目收益结构清晰,有长约PPA,电价合理,现金流可预期;
2. 项目开发流程顺畅,不是卡在哪个部委三年都下不来;
3. 融资结构能落地,最好还能引入多边机构降低融资成本;
4. 后期有人运营,有合同、有机制,企业不是“交钥匙走人”。
Jwaneng项目大致符合这个标准。它不是靠补贴硬撑起来的“明星项目”,也不是象征性的“旗舰工程”,而是真正靠项目自身的结构与能力来实现全周期闭环。
与过往模式的不同之处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企业在非洲做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EPC主导模式。这些项目在帮助非洲国家改善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条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非洲能源结构、融资环境和市场机制的不断演变,企业角色也在发生转变。一些市场,比如博茨瓦纳,开始更青睐“企业投资+长期运营”的项目组合。这种机制下,项目体量适中,开发节奏更紧凑,企业不仅建项目,也负责长期收益和风险管理。
这种转变,是在新的市场阶段上,对能力结构和合作方式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像博茨瓦纳这样的市场,还有什么共性?
博茨瓦纳不是孤例,南部非洲还有不少类似的国家,比如纳米比亚、赞比亚。这类国家通常有几个共同点:
1. 政策方向明确,希望引入可再生能源;
2. 本地政府人手紧张,审批流程不算复杂;
3. 没有太多融资能力,但愿意和企业一起找多边机构、开发银行、气候基金解决;
4. 更看重“能不能交付”,而不是形式上的合资或象征性本地化。
在这些市场,项目体量不用太大,机制上合理、收益可控,比起动辄上千兆瓦的大项目,更容易积累经验。
做这类项目,中国企业该注意什么?
一是选好项目类型。50~150兆瓦的光伏+储能项目,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一类。
二是把融资和交易结构前置考虑。不是等项目批完了再去找钱,而是一开始就设计好“钱从哪来,怎么还”。
三是做“建+营”的一体化。不是“建完卖掉”,而是“建完自己养着收钱”,这是未来的主流之一。
四是把本地关系打扎实。用当地员工、做环保合规、对社区开放,做得越实,项目越稳。
五是多做一套能复制的打法。不是一次性做一个项目,而是做一个能套用到多个国家的模型。
当然也要看清局限
尽管博茨瓦纳在机制设计和合作氛围上相对成熟,但它也有明显的现实约束:
1. 市场规模有限:本国用电负荷不高,单一项目能消化的空间有限;
2. 依赖区域售电网络:部分项目要依赖南部电力池(SAPP)实现跨境输出,涉及更复杂的调度机制与结算安排;
3. 财务收益温和:项目预期收益稳中偏低,适合长期持有型企业,不太适合追求高周转或高IRR的打法;
4. 地方配套差异大:土地、电网接入、环评等环节仍需因地制宜处理,不能照搬成功经验。
在评估这类市场时,更适合将其视为战略跳板或机制验证田,而非追求规模和速度的主战场。
结语
博茨瓦纳的项目不会上什么国际头条,也不是什么“示范性大项目”。但它真实、扎实,机制清楚、账算得明白。
非洲业务的节奏正在改变。从以建设为主的阶段,逐步过渡到建设、投资、运营综合考量的新阶段。像博茨瓦纳这样的地方,正好是企业升级打法、打磨能力的好场景。
“小”市场,也有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