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将国家过剩电力卖给矿工进行加密货币挖矿

   2025-11-07 23:28:06

青山绿水间的电力困局,如何催生一场数字货币实验

在东南亚的腹地,老挝这个以宁静著称的内陆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面对高企的债务和过剩的电力,这个 “东南亚电池” 正试图通过加密货币挖矿寻找新的出路。


1. 电力盈余与债务困局

老挝坐拥湄公河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几十年来在外资(特别是中国贷款)的支持下,建设了众多水电站,目标是将电力出口至泰国、越南等邻国,打造 “东南亚电池”

640?wx_fmt=jpeg&from=appmsg#imgIndex=0

这一战略初见成效——电力出口已占老挝总出口的 **26%**,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 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让老挝债务飙升,其债务与GDP之比已位居东南亚前列

  • 水电产能远超国内需求,尤其在雨季高峰期,电力过剩严重

  • 这些被闲置的清洁能源无法完全被出口吸收,“有电卖不出” 成为国有电力公司(EDL)的难题

2. 用电生金:政府的数字化赌注

加密货币挖矿,本质上是将电能转化为全球流通的数字资产。对于拥有廉价水电的老挝而言,这几乎是天作之合。

老挝科技与通信部(MTC)正在牵头制定国家级数字资产挖矿政策,希望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将 “闲置能源”变现

640?wx_fmt=jpeg&from=appmsg#imgIndex=1

政府的计划是向挖矿企业发放许可证,并按固定电价收取费用。这样一来,不仅能带来可预测的财政收入,还能形成新的外汇来源。

通过将多余的清洁电力引向加密矿场,老挝希望把原本的经济负担,转变为一项带来美元流入的新兴产业。

3. 质疑声:生态、能源与公平的三重挑战

然而,这场能源转型并非没有代价。

首先,挖矿产业对电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而老挝电网结构仍然脆弱。一旦旱季来临或设备维护,矿场的高耗能可能挤压民用和工业用电,增加电网负担。

其次,环境与社会问题依旧是隐忧:

  • 老挝的水电开发对湄公河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影响

  • 鱼类数量锐减、泥沙淤积与社区迁移问题突出

  • 高耗能产业可能长期削弱生态韧性,损害当地居民利益

批评者担心,老挝的这场 “数字实验” 可能在缓解债务的同时,埋下新的社会矛盾与环境风险。

4. 结语: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

老挝允许利用水电进行加密货币挖矿,是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经济尝试。

它既体现出一个小国在国际债务压力下的自救决心,也展示了其试图拥抱数字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雄心

这条路是否能将能源过剩转化为财政动力,还是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尚未可知。


阅读2065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