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拿下InoBat25%股权 国内锂电产业“卷”向欧洲

晨哨并购   2023-09-06 09:18:23

根据路透社最新报道,中国电池制造巨头国轩高科已决定收购斯洛伐克电池制造商InoBat 25%的股份,尽管具体的交易条款和InoBat的估值尚未公开披露。

BWNin6qFgxAPurwl4aUJMtsec5zp2Ddj.png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2月,国轩高科就曾发布消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与欧洲电池制造商InoBat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根据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互补能力,以及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携手探索合作机会。

协议还明确了多个合作领域。在电芯制造领域,双方计划共同探索以合资形式建设40GWh电芯和Pack工厂的机会。在技术合作领域,将基于双方在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领域的优势展开合作。而在储能领域,双方将充分利用InoBat在斯洛伐克现有工厂的基础,共同探索储能电池生产的潜力,以迅速拓展欧洲市场。此外,双方还计划在设施运营方面建立技术与商业合作,并共同研究废料和报废电池的循环再生产可行性方案。

这次合作对于InoBat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有望加速其在欧洲电池市场的发展。这一举措展示了国轩高科和InoBat在电池领域的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发展。

InoBat:欧洲的初创锂电池企业

与国内众多锂电巨头相比,InoBat可能并没有太多引人注目之处。根据InoBat的公告,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池技术的创新研发、制造和回收的电池制造商,其广泛应用领域包括乘用车、商用车、赛车和航空航天设备。通过创新的电池供应链解决方案,InoBat实现了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了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InoBat得到了多家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包括力拓集团、印度Amara Raja集团、美国Ideanomics公司、国际金融公司(IFC)以及IPM集团等。

此外,InoBat还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的认可,成为了“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的一部分,这标志着其在欧洲电池领域的重要地位。这一认可进一步巩固了InoBat在电池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并为其在欧洲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

因此,InoBat在欧洲市场广受认可和支持,很可能成为国轩高科选择与其合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了InoBat做“白手套”,国轩高科在欧洲本土的生产线扩张可能会更加顺利。

欧洲自主电池制造之路:充满挑战的征程

欧洲众多初创锂电企业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当地产业环境紧密相连。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目前正积极推动自主发展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业,以减少对亚洲主要电池制造商的依赖。然而,高利率和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初创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只有极少数公司能够成功吸引到投资。

不久前,瑞典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商Northvolt向路透社透露,已成功筹集了高达12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BlackRock和多家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这笔资金将用于在欧洲和北美建设新工厂。Northvolt的客户包括大众和沃尔沃等知名汽车制造商。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其他公司却面临严峻的困境,其中包括英国的初创企业Britishvolt。此前,Britishvolt备受期望,正在建设英国最大的Gigafactory(电池超级工厂),计划每年为该国供应30万辆电动汽车电池,创造3,000个就业机会,并协助推动向更绿色经济的过渡。地方政界曾盛赞其为“电动汽车电池先驱”和“英国汽车行业的重大助推力”。然而,这家备受瞩目的“电池之光”在今年一月就破产了。

Britishvolt的破产对当地电池产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一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电池产业在崛起过程中正面临着两大关键挑战:产能和供应链。

产能建设方面,电池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来建设生产产能。客户更关注实际产能而不是计划产能,这使得电池企业在吸引订单和融资方面受到限制。即使像ACC这样得到强大支持的公司,也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第一座超级工厂的建设,这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供应链问题也是一大挑战。欧洲缺乏锂电池原材料的主要产区,如镍、钴、锂等,这导致供应链的薄弱。此外,欧洲企业在生产锂电池设备和生产线方面的自主能力有限,必须依赖进口,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价格竞争力。

据Benchmark的预测,到2031年,欧洲的电池产能将达到1200GWh,但其中仍有44%的产能将由亚洲公司在欧洲的工厂提供。因此,欧洲电池产业的自主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

锂电巨头“来势汹汹”,究竟是要围堵还是合作?

“一边防范,一边合作”,欧洲目前电池产线的建设策略属实有些矛盾。

欧洲媒体Sifted报道,在英国电池制造业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中国企业Envision(远景科技集团)成为了英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拯救者”。目前,英国仅有一座正在运营的电池超级工厂,由中国企业Envision于桑德兰运营。这一情况对于英国而言,正如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西蒙·穆尔斯所指出的那样,是一个“颇具地缘政治纠葛的奇特局面”。

然而,中国电池制造商在欧洲市场崭露头角也引发了当地政府的担忧。欧洲长期以来一直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但现在面临着新的挑战。欧洲可能逐渐依赖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同时其出口的电动汽车也将更多地依赖中国制造的电池和锂电矿产。

电动汽车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供应链,引入了新的元素和技术,如锂电池和电机,取代了传统的汽油和燃烧引擎。这种变革可能会重新塑造现有企业(例如德国的大众)与新兴企业(例如中国的蔚来汽车)之间的竞争格局。毕竟,如果传统汽车企业无法在获取锂矿资源和电池技术等关键领域与新来者竞争,那么它们在逐渐被淘汰的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失去价值。

长期以来,德国汽车一直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最多,但随着“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这一趋势可能会逆转。尤其是计划在欧洲建设的中国电池工厂旨在为当地汽车制造厂提供电池,这意味着欧盟将更加依赖中国的产业输入。

尽管目前来看,中国电池投资仅占2023年4月欧洲宣布的总电池产能的四分之一,但欧洲车企对国内电池产业的“粘性”是初步增强的。

因此,欧洲一直在合作和竞争之间寻求平衡。全面接受中国电池制造商将为该地区带来创新和高经济效益的电池生产,同时促进本土电动汽车生产和减排,但代价是增加中国的影响力并削弱国内电池制造商。相反,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可能会促进当地电池能力的发展,并避免对中国的新依赖,但这可能会对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计划产生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欧洲需在合作与竞争的风险与机遇之间谨慎权衡,以确保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实力与可持续发展。这无疑为国内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前景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阅读2487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