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造船厂的手持订单饱满,出现“一坞难求”的情形
据splash247网站报道,当前全球各大造船厂的手持订单饱满,甚至出现了“一坞难求”的情形,这也使全球新造船价格在2023年持续上涨,船东面临寻找新造船船位越来越漫长的困境。今年9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3年海运述评》中指出,为帮助航运业实现绿色转型,船厂应迅速扩大产能。
报道援引英国研究公司的相关统计数据称,一些苏伊士型油船船东正在与韩国和日本的船厂就2026年交付船舶进行协商。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1艘15.7万载重吨的苏伊士型油船新造船价格为8500万美元,相比2020年底上涨近3000万美元,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克拉克松在其最新周报中指出,截至目前,今年的新造船价格保持持续上涨,船厂坞期紧张是最主要的原因。
今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MEPC 80)通过了《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GHG)减排战略》,明确应尽快实现国际航运GHG排放达峰,并考虑不同国家的国情,在2050年前或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同时,该战略设置了两个“指标性校核点”:到2030年,国际航运GHG年度排放总量相比2008年应至少降低20%,并力争降低30%;到2040年,国际航运GHG年度排放总量相比2008年应至少降低70%,并力争降低80%。为满足最新的绿色环保法规,现役船队中大部分船舶都需要更换,各大船东采购或改造绿色环保船舶的需求也迅速增长。
根据克拉克松的数据,全球各大船厂的手持订单量是去年产量的3.5倍,急于启动船队更新计划的船东不仅面临高昂的新造船价格,更面临漫长的坞期等待。挪威船舶经纪公司Fearnleys的研究主管Dag Kilen在今年9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各大船厂目前的手持订单已满足其史上最长时间的生产需求,2026年的坞期很快就将排满。
日本船级社(NK)分析认为,为满足IMO最新战略设置的“指标性校核点”,在2027年~2040年期间,全球船厂需平均每年建造8000万总吨的零排放船舶,包括新建船舶和改建船舶。NK预计,为实现2030年排放目标,需在2027年~2030年通过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完成8500万总吨零排放船舶的建造;为实现2040年排放目标,需从2031年~2040年,每年完成包括新建和改造在内的共7700万总吨零排放船舶的建造。
根据国际海事战略组织(MSI)的数据,去年全球造船厂的产能增长了1.8%,达到6710万总吨。MSI预测,到2025年全球造船厂产能将上升至6900万总吨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8100万总吨,虽然远高于目前水平,但仍比2011年的峰值低26%。英国劳氏船级社(LR)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大型商船的最大可改造市场为9000~12000艘,而船厂产能不足也将极大影响到航运业的改装信心。为实现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船厂扩大产能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