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 构建新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评论   2023-12-13 12:20:29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时间是最好的评委:十年的时间里,共有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拉动了差不多1万亿美元的各类投资,为共建国家创造了42万多个工作岗位,让4000万绝对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来看,“一带一路”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产生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国际区域合作,是以中国为枢纽的、开放式的、惠及所有参与国家和经济体的广泛的国际区域合作。一般来讲,区域合作的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亚当·斯密的古典贸易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基于比较优势,分别认为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导致区域分工及区域贸易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格局,使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在分工结构中处于依赖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价值链低端,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是经济空间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持续合作促进的经济增长会导致空间一体化,所有参与合作的经济体的发展都呈现出区域收敛。主要标志一是各经济体通过专业化分工,经济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二是区域合作有助于各经济体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生产要素在参与合作的经济体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形成新的国际市场;四是经过参与国和经济体的长期合作与发展,形成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

“一带一路”的基本构想是以中国为枢纽,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多边机制,构建新的区域合作平台,形成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发展共同体。“一带一路”的空间依据是在中国与沿线合作国家之间所依托的海运、铁路、河流、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干线,推动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形成产业与技术、产品与贸易的深度合作。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就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从国际经济新格局看,“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拓展线路主要有两个:一路是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北非国家,辐射西欧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劳动力丰富,有的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其共同特点是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早期或者中期阶段。这些国家与中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交集很多,合作面广,经济关系良好。另一路是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国家,辐射拉丁美洲国家。这些国家多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与中国国情相似,发展阶段相近,经过多年的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日韩等国家的合作,形成了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同时,海洋通道也是中国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贸易的主要通道,维护海洋通道的安全也要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重点关注。

从国内新格局来看,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是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其中,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重点方向是第一条线路,沿边开放、边境贸易和“中欧班列”是重要载体。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东部沿海地区的重点方向是第二条线路,远洋航运是主要载体。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保持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商品贸易规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东北地区则是两条线路的交汇处,地缘优势明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地位更加重要。

二、“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第一,“一带一路”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一是政策沟通广泛深入,设施联通通达通畅。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设施联通的最大亮点,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640万人次、货物2100万吨,雅万高铁开始联调联试,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全面进入铺轨施工阶段。二是投资贸易互利互惠。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2700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从25%升至33%。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9.8%,高出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叫嚷与中国“脱钩”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的增长,为构建国际大循环稳固了基础。三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机会,形成了新的发展动力,使那些处于偏远边境的地区,迅速转变成为“一带一路”的中心地带。例如,新疆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云南、广西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地区。促进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是边境口岸的扩大开放与过货能力的增大,例如霍尔果斯口岸2011年全年的过货能力不超过1000万吨,而2023年1—5月进出口货运量就超过了1500万吨。二是中欧班列的数量增加。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超过7.3万列690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2023年1—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

第二,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首先,是大国博弈风险。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和西方威胁与中国经济“脱钩”,因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领域面临的技术封锁或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在最近的G20峰会上,美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欧盟宣布将建设“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之所以叫“现代香料之路”,就是来对抗“一带一路”。其次,是地缘政治风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普遍面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包括共建国家政局不稳定,法律和贸易保护机制不健全,区域安全风险较高,部分国家存在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最后是国际经济风险。西方国家增长动力不足,部分低收入国家存在突发性财政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共建“一带一路”的投融资体系面临更严峻挑战。

三、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思路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地域之广、国家之多史无前例,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我们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构建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压舱石。

1.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新模式

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合作方式主要是功能型合作,即以发展产业和科技等非政治议题且涵盖双边关系的功能型合作。这种合作又包括松散型合作与紧密型合作两种类型。松散型功能合作聚焦某种产业部门,以基础设施中的海港和公路建设为主体,推动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紧密型功能合作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铁路建设带动区域开发是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主要面向发达国家,至今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部分。事实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贸易的潜力很大。中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高端生产要素,但劳动力低廉,资源环境条件优越,主要依靠出口资源等原材料产品、初级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合作,采取功能性合作更加有效。例如与中亚几个国家的合作,可以采取紧密型的功能合作,对于投资合作互补性较强,具有互补优势的产业,可以作为重点选择。

在紧密型的功能合作中,构建跨境次区域合作模式很有前途。跨境次区域合作,通常由边境地区的两国或多国政府、企业共同推动。相比跨国区域合作,研究视角更中观和微观,关注重点在于边境区位影响核心城市区位而非核心国家辐射边缘国家,参与的主体除了国家外,还包括边境省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上不一定规定统一制度,更具灵活性。开展跨境次区域合作,通过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边境口岸城市、经济走廊、跨境工业园区建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资本、人力、产业、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激活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提升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水平。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中国西南地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以及东盟、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等的次区域合作,都可以是重要的选项。

2.促进广泛的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共通合作模式”,通过在不同区域间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打破由地域形成的行政管理障碍,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资源共享,促进国际区域经济的发展。松散型的功能合作模式适用于大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大通道的建设能有效拉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近年来,中欧班列承载的外贸物流专列陆续开通,开创了欧亚互联互通的新机制。对于更广大的共建国家,通过构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可以大大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经贸联系。

3.推进中西部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共建国家形成经济发展的共赢。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接国外“一带一路”倡议,应当选择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增强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通过增加和培育一批口岸城市、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开放平台作为出发地,形成国内国际产业结构上的对接;二是加快城市群地区的能源、交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人才、产业、产品、要素流动等优势辐射共建国家和地区;三是通过在沿边地区、内陆地区增加城市的数量,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新的城市群,筑牢区域合作的基础。

4.促进开放经济全新的空间格局的逐步形成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解决对外经济合作的“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状况。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就要扩展新的世界市场,构建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版图。因此,基本思路是在沿海建设能够吸纳和调节世界经济的枢纽,在内陆建设辐射世界经济的核心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上海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聚集更多的企业、航运公司、创新机构和金融机构,并吸引全球性资源,在“一带一路”中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枢纽建设。北京和天津位于京津冀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重点任务是科技创新、高端金融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品生产。建设“一带一路”的枢纽区,形成吸纳国际科技和金融资源的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经贸规则与国际对接历史悠久,吸纳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资源,更具优势。对于内陆核心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作为“一带一路”面向中亚、西亚和东欧的出发地,能源合作是重要内容,中欧班列过境更是重要的区域。另外,还应该关注东北地区,探讨把东北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可能性。

本文节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23年第6期(责任编辑:平 萍)

作者简介:孙久文,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1703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