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加速 中车签下阿根廷3亿美元动车订单
4月24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发布消息称,阿根廷当地时间4月23日,中车四方与阿根廷交通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了罗卡线200辆城际动车组及配件供货合同,总金额2.78亿美元。按照计划,增购车辆将在明年年中开始交付,这是中车四方在阿根廷获得的第三批城际动车组出口订单。增购扩编后,罗卡线的客运容量将提高20%,有效满足该线路的客运需求。而近年来中国中车的海外战绩一直不够亮眼,通过此次向南美的进击,能否摆脱国际轨交企业巨头对中车的封锁,值得期待。
据了解,2013年,阿根廷交通部先后两次向中国中车采购了总计709辆城际动车组,总金额近10亿美元,其中300辆用于罗卡线。此次签订的200辆城际动车组订单,属于罗卡线的增购项目。目前,罗卡线在线运营的城际动车组采用3辆和4辆编组,增购车辆投入使用后,将与前期提供的300辆进行混编,扩编为8辆编组。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获得罗卡线的增购订单,标志着中车四方在阿根廷赢得了“回头客”,对于未来南美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中车出海的脚步频繁落地南美。在中国中车官网显示的19项国际贸易项目中,南美(巴西、阿根廷)占据5项,涉及内燃机车、地铁、地上电动车组等。就在去年9月,中车四方刚刚与巴西圣保罗城际铁路公司签署了8列共64辆城轨车辆供货合同,合同金额超过1亿美元,计划于明年开始交付。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近年来,包括川崎重工在内的全球轨交企业巨头均因所在国的铁路车辆市场出现瓶颈而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全球四大巨头(即:庞巴迪、川崎重工、西门子、阿尔斯通)约占据全球80-9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由中国中车占据。他表示,由于欧洲、日本的轨交企业可实现自给自足,因此中国中车主要向除欧洲、日本外的地区出口。近年来,由于海外市场需求较小,中车业务量成绩平平。
而据中国中车召开的2018年度国际业务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国中车去年出口签约额约为57亿美元,仅完成了全年出口签约额指标任务的63%,而该项指标的全年任务为90亿美元。对此,中国中车副总裁楼齐良更是直接指出,中车产品逐步失去价格优势和部分重大项目丢标是签约额指标未能完成的主因。交通运输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分析,中车产品价格优势的失去实际上和我国整个制造业价格成本上涨有关。“这其中包含我国劳动力上涨、土地成本增加、税收增加,以及我国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等多重因素。”还有专家指出,汇率变化、原材料上涨、点装核心零部件等也是导致中车产品价格增加的原因,其中汇率变化原因导致价格失去优势在原独联体国家尤其明显。“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篷车和乌克兰敞车项目均是因为当地货币贬值,使中车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根据中国中车对2011年-2017年未中标项目进行统计发现,超过50%是因为价格高丢标,而这些项目大多位于亚非拉等中国中车传统市场。此外,中国融资方案失去竞争力,而发达国家融资能力提升也是中国丢标的原因。
据悉,今年中国中车将对旗下海外机构、公司、办事处进行相应整合,厘清中车国际事业部、中车国际公司、子公司、海外区域公司的定位和内在关系,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济大学教授、铁路专家孙章对中国中车的海外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表示,目前全球正面临轨道交通装备更新换代,这也使得中车面临巨大的国际市场。此外,中国机车性价比也具有一定优势。“中国高铁的造价是日本的2/3,平均速度是最快的,同时拥有货运、客运、高速、普通速度、高原、高寒等不同品类的车辆,兼容性强。这是中国高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