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全球共同努力,欧盟碳关税对排放的影响可能有限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   2024-02-26 20:52:02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研究预计,欧洲联盟(欧盟)收取高碳产品进口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限,而对亚太经济体仅有较小的负面影响。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拟于2026年生效,将根据钢铁、水泥和电力等产品生产过程中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相应的进口费用,期望以此遏制住“碳泄漏”。碳泄漏的起因在于污染企业将生产环节从监管严格或碳价高昂的国家迁至监管相对宽松或碳价较低的国家。

然而,统计建模显示,相较将每公吨碳价设定在100欧元(约合108美元)且不征收碳关税的碳排放交易计划,碳边境调节机制减少的碳排放量可能不足全球排放总量的0.2%。另外,根据今日发布的《2024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征收进口费用或导致全球和亚洲对欧盟出口分别约缩减0.4%和1.1%,同时还对欧盟内部分制造商的产出有负面影响。

“就行业和地区覆盖而言,包括碳边境调节机制在内的碳定价倡议较为分散,不成体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碳泄漏,”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Albert Park)表示,“为推动全球大幅减少碳排放,同时确保各项气候工作更加有效和更可持续,需将碳定价举措推广到欧盟以外地区,特别是亚洲。”

在高碳出口占对欧出口较高比重的亚洲次区域,尤其是中西亚,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本报告指出,考虑到碳配额分配预期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对推进“碳定价”的广泛采用必不可少。

报告还建议采取措施推动国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脱碳。这两大来源的碳排放较其他来源增长更快,且其在亚洲的增速超过其他地区。相关建议包括:实施针对性政策,倡导发展气候友好型产品和服务贸易;支持制定环境法规和标准;促进绿色技术转让;为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提供支持。报告还进一步呼吁全球合作,共同制定普遍认可的核算框架,从而有效追踪产品和服务隐含的排放。

《2024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有多项重大发现。其中之一表明,尽管存在有关全球碎片化风险的担忧,但疫后全球价值链在亚洲恢复良好。近年来亚洲的全球价值链区域化趋势虽有所增强,但本报告未发现有明显迹象显示价值链“回流”在亚洲或全球日渐兴起。

亚行在坚持消除极端贫困的同时,致力于实现繁荣、包容、有适应力和可持续的亚太地区。亚行成立于1966年,现有68个成员,其中49个来自亚太地区。

1927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