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多元包容共同成长 成就中克合作共赢典范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2024-03-28 14:11:03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塞尼项目是2017年11月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在时任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与克罗地亚普连科维奇总理等中东欧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签约的重点项目,是迄今中国在克罗地亚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中克合作首个清洁能源项目。北方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国际”)作为项目公司控股股东主导项目开发、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营与维护。

项目概况

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位于克罗地亚塞尼市东北部,装机容量156MW,年平均发电超3400小时,年发电量5.3亿度。项目建设总投资1.79亿欧元,采用BOO(建设-拥有-运营)方式,建设期2年,运营期23年。项目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2021年12月实现并网发电。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出席了发电仪式,将该项目誉为“中克合作的典范”。截至2023年12月底,塞尼项目已累计向克罗地亚提供了约8.5亿度清洁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万吨,每年可满足至少10万户当地家庭的用电需求,为推动克罗地亚能源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强劲助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3R”原则在文化融合中的应用

塞尼项目不仅是中欧绿色能源领域合作的“样板工程”,更是促进中克两国民心相通的“友谊大桥”。在“走出去”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能否妥善处理好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社会制度下各方的文化融合,将直接决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败。受欧盟投资政策、法律、环保、劳工保护、技术要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塞尼风电项目的建设需要中克两国众多企业和人员共同参与,但中国与欧洲风电项目建设模式不同、克罗地亚当地公司对中国设备不熟悉、人员语言沟通障碍乃至当地的休假制度等等,都对项目的成本和工期有巨大的影响。同时,投建营一体化的项目模式,要求项目团队始终保持与业主、合作伙伴、政府机构和当地民众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从而确保项目顺利执行。如何有效地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降低跨文化交流的难度和风险,实现跨文化融合,从而顺利完成项目,是伴随项目建设全周期的一个重大课题。从项目立项到建成,项目团队与当地民众、企业先后经历了“初步接触-深入融合-吸收创新”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项目团队遵循“3R”原则(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依靠Reliance),尊重当地民众,践行社会责任,依靠当地企业,塑造了“多元包容,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文化,使项目各参与方自觉凝聚形成“项目成功,则自己成功”的重要共识,成功地通过跨文化沟通管理打造了一支凝心聚力的项目团队,帮助项目多次破解难题,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运营。

一、初步接触,“尊重”(Respect)促进心心相通

文化融合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才能与当地民众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合作。

2017年11月,北方国际签署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股权收购协议,正式介入克罗地亚塞尼156MW风电项目建设。年近花甲的兹拉特科·普尔皮奇得到这一消息后兴奋不已,他终于有机会再次触触及自己的梦想。

塞尼依山傍海,常年大风。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塞尼人,兹拉特科孩时的梦想就是学习风电技术,利用家乡风力资源,发展建设风电项目。因此,他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土建工程,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注册土建工程师。2010年,他作为设计师牵头制作了塞尼156MW风电项目设计图,此后他迫切希望以塞尼风电项目的成功结束自己约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届时塞尼风电项目也将成为他本人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明珠。

但塞尼风电项目是近年来克罗地亚实施的规模最大的电力项目,总投资近2亿欧元,当地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并不足以完成项目建设以及应对过程中的风险。在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约十年后,终于迎来了中资公司北方国际收购了项目投资公司,但面对北方国际,他仍然有一丝顾虑。

在完成了项目前期的审批程序后,团队全体成员西装革履,在项目经理带领下登门拜访兹拉特科,详细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项目案例和塞尼项目设计图、施工方案等,同时坦诚表达了在征地特别是私人土地征用方面存在的困难,希望兹拉特科能够加入塞尼风电项目,利用自己的特长共同推进项目建设。此后,项目团队并未急切要求兹拉特科给予回复,而是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向兹拉特科深入展示北方国际的各项能力,使兹拉特科相信北方国际有能力完成项目建设。2019年初,兹拉特科决定把他在塞尼的生意交给儿子来打理,自己选择加入北方国际塞尼风电项目管理团队,任职项目总监。他希望以他个人的全部精力、对当地情况的熟知及毕生所学为塞尼风电项目建设的圆满成功保驾护航。同时他也非常感激北方国际,正是北方国际的到来才帮助他实现了个人理想。

二、深入融合,“责任”(Responsibility)推动情情相融

项目启动前,不同文化处于一种互不相干的状态,不存在交集。人员陆续进站工作后,不同文化之间慢慢碰撞,各种冲突和矛盾逐渐显现,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塞尼项目团队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特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当地文化,增进对当地风俗习惯和人文风情的了解,在经营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用“负责任”的态度来获取当地民众、政府,乃至内部职工对企业的肯定,进而逐渐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达成一定共识,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获取更多帮助。

关爱野生动物,守护生态家园。克罗地亚对生态环境保护如森林、野生动物、风机噪音等方面要求极高。在建设期间,塞尼项目严格按照当地及欧盟环境保护法规进行施工、生产,要求各分包单位务必执行当地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施工区域动植物保护,在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或提示牌,警示或提示施工人员在动物产羔、孵卵、交配的季节,尽量减少人为惊扰,如机器轰鸣、爆破声等。发现受伤、病残饥饿、受困、迷途的野生动物,及时报告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救助。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内,项目聘请了当地专业第三方公司为现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鸟类及蝙蝠监测、建设期及后续试运行的风机噪声监测,确保各项环保指标符合当地法律要求。

回馈当地社区,齐心抗震救灾。2020年12月,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发生6.4级地震后,项目团队在确保项目安全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震后救灾活动,从多地购买水、食品、生活用品等急需物资,紧急送达重灾区并及时分发至灾区民众手中,展现了北方国际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积极捐资助学,收获意外之喜。塞尼风电项目属于山地风场项目,现场位于山区,植被茂盛,且有大型野生动物出没。依据克罗地亚相关法律法规,项目现场不允许建设固定办公室且夜间不允许留宿。为此,项目员工每日需在崎岖的小道上驱车数小时往返项目现场,工作效率低下,且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在项目团队对这一情况无计可施时,塞尼市政府官员和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一起来到项目办公室,郑重的向我公司项目负责人提出,该小学愿意把紧邻施工现场的一间教室无偿借给项目团队用作现场办公室。而这一感人一幕的发生,源于项目对当地的公益捐赠活动。项目伊始,为了更好的融入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播撒两国友谊的种子,塞尼项目团队主动向塞尼市政府提出愿意捐助当地学校,助力当地基础教育发展。2019年6月,项目团队帮助年久失修的小学修缮屋顶,重修给排水,重新粉刷墙面,并改造电路照明系统,重新平整室外场地,采购并捐助了冬季取暖设备以及部分教学用品。此外,项目团队积极参加为当地老兵俱乐部捐献物资以及帮助当地癌症儿童等活动,得到当地社会的一致好评。

三、吸收创新,“依靠”(Reliance)确保志志相投

参与塞尼风电项目的除了北方国际、风机供应商上海电气等中国企业外,还有来自克罗地亚当地的70多家公司。施工期间每天现场作业工人约300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工人来自克罗地亚。在参与项目的70多家克罗地亚公司当中,多数公司和工人来自塞尼风电项目所在的塞尼县,这是克罗地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个县,项目对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项目团队自2018年启动至2021年11月完成EPC工作,坚持属地化管理,与克罗地亚当地员工、企业和社区相互依靠,吸收创新各自文化特色,形成了“尊重多元,包容各方,在事业中各有所获”的良好生态文化,为跨文化融合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020—2021年为中国国内风电项目的抢装高峰期,同时叠加疫情影响,中国的安装公司无法派出成建制的安装队伍赴克开展工作。而中东欧本地企业体量偏小,无意也无力承担工期及成本的不确定风险。通过多轮讨论、模式比选、评标,项目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当地吊装公司与中国安装队伍相结合的模式,由当地公司牵头负责吊装合同,提供吊车和司机,由中国安装队伍提供中国熟练技术工人,负责具体的设备安装作业。由于语言、文化、习惯、合同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合作初始,当地员工与中国技术工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和不信任,相互质疑对方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因此,在正式吊装前,项目团队召集风机供应商、施工监理、HSE监理、当地吊装公司、中国安装队伍共同进行逐点位的分析,多次反复模拟排演吊装过程,让当地吊装公司熟悉中国设备的工序,让中国安装队伍了解当地的安全要求、司机习惯手势及用语等。双方在彼此熟悉了解后信任度不断提升,在增加一台主吊车并开展夜间吊装作业的情况下,双方如期圆满完成了全部39台风机的吊装工作,并且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塞尼风电项目是克罗地亚最大的风电场,场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土建施工工作包括39台风机的基础及平台、超过60公里的场内连接道路及埋地电缆沟、2座升压站、8公里的送出线路建设等,工程量很大,而工期非常紧迫。项目团队经过通盘考虑、反复比选推演,认为传统的大包大揽模式无法满足本项目的要求,最终决定将土建施工按照区域及工作内容划分为7个标段,由1家中国公司与3家克罗地亚当地公司分别承担。4家分包单位取长补短,展开施工竞赛相互学习。最终在2020年新冠疫情、2次地震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中克联合施工队伍顶着巨大的压力于当年12月完成全部场内道路、39个平台以及风机基础的混凝土浇筑。

参与了塞尼风电项目的当地公司负责人约西普·托西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塞尼风电项目在促进当地人员就业、拉动当地投资之外,也帮助参与项目的很多克罗地亚公司获得了宝贵经验,提高了他们在克罗地亚乃至欧洲的竞争力。像这样公司还有很多,他们伴随着塞尼风电的建设而不断成长,在相互依靠中逐渐主动作为,收获颇丰。借助有效沟通、跨文化共情,授人以渔,塞尼风电项目培养了当地企业和员工的工作技能,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使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正是秉承着“3R”原则,北方国际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各方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优质文化要素,寻找各方“最大公约数”,塑造一致价值观,使项目各参与方自觉将自身思想行为同项目的整体经营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元包容、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文化。塞尼项目的故事也因此登上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成为中克两国合作共赢、民心相通、美美与共的典范。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未来,北方国际将一如既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互联互通的根基在于民心相通”这一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以实现各方良好合作、互利共赢为目标,充分把握好中外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管理能力转变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又一重要竞争力,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1986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