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缅甸看动荡市场的业主选择

走出去情报   2025-04-22 09:50:05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的缅甸并非国际工程承包商的优选。但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1. 4月14日下午,电建国际副总经理李斯胜会见了来访的缅甸24小时集团董事长昂昂佐一行。双方围绕进一步加强在缅甸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会上,双方就重点合作项目进行了充分沟通,明确了相关工作安排。

2. 4月16日上午,缅甸24小时集团董事长昂昂佐一行到访中铁北京工程局开展战略合作交流座谈,并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昂昂佐一行特别关注了企业在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特别提到,缅甸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期待与中铁北京局在基建、铁路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640?wx_fmt=png&from=appmsg

24小时集团是成立于2003年的缅甸本土公司,成立初期的业务主要为房地产和矿业服务,目前业务范围还包括道路与机场建设、能源电力、农业、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

这是该集团的发展历程:

  • 2003年,公司成立,主要从事房地产和矿业服务;

  • 2005年,启动采矿项目,开始生产煤、金和锡钨;

  • 2013年,开始涉足棕榈油种植业务;

  • 2016年,签署电力项目谅解备忘录,包括两台330MW的超超临界机组。

  • 2018年底,进入航空业,收购缅甸国际航空(MAI) 和明加拉航空(Mingalar,原名为KBZ航空);

  • 2019年,开始建设水泥厂,包括两条日产5000吨熟料和波特兰水泥的生产线;成立建筑公司,开发三个项目(包括掸邦国际机场项目);成立旅游公司。

  • 2021年,成立石油公司,负责为当地和航空业进口和分销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

640?wx_fmt=png&from=appmsg

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24小时集团迅速横跨众多关联度较低的行业,核心原因在于其董事长昂昂佐与缅甸当下实际掌权的军方关系深厚,在航空、石油、矿产开发等方面存在利益往来,其“跨界扩张史”本质上是政商关系的变现史。

作为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裙带企业”,24小时集团与两家中企交流的重点放在交通和能源电力上。但从缅甸当前的营商环境来看,这类项目的落地和后续运营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 铁路:中缅铁路自2008年提出后,由于政治、资金、地理等多方原因历经三次中止,整体进展较为缓慢;

  • 机场:24小时集团拥有机场升级改造的经验,若与中企合作,预计也会以升级改造为主,但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问题;

  • 能源电力:中油工程管道局、海油工程等主要在缅甸参与石油开采工程,进展相对顺利;电力公开招标项目存在政府违约可能。

*2020年10月,中企赢得缅甸29个太阳能招标项目中的28个。在军政府上台后,部分中企出于安全考虑推迟签署购电协议。2022年5月,缅甸军方取消了前任政府的太阳能发电招标中的26个项目,将阳光电源、国家电投云南国际、CMEC、葛洲坝海投等公司列入黑名单。

实际上,在2023年,24小时集团就与中铁北京工程局和电建国际分别见过面。2024年12月,阶段性合作成果落地——24小时集团旗下的固斯特国际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建签署克伦邦MK日产5000吨水泥厂项目合同,是中国电建在缅甸实施的首个水泥厂项目。

尽管缅甸市场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依然高企,但24小时集团与中企的互动表明,在特定领域仍存在可落地的合作机会。对于中企而言,关键在于选择风险可控、资金保障明确的项目,避免陷入长期停滞的大型基建泥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或许才是当前缅甸市场(或是动荡市场)的生存法则。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最后,简要说说东南亚的私人大业主。

这类企业往往是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与投资、工业生产、旅游开发等于一体的综合集团,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殖民时代的产物,创始人多为殖民时期来自欧美的精英阶层,对工商界甚至政府存在明显的影响力,比如菲律宾的Ayala集团(西班牙人创立,旗下ACEN公司与众多中企有新能源项目合作)、泰国的B.Grimm集团(德国移民创立)。

另一类是土生土长的公司,由于在建国初期与领导人存在私人关系而获得大量商业机会(当然也不可否认部分企业本身的实力),后期经过重组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实力企业,比如印尼的三林集团。

*近期,CMEC与三林集团旗下Tamaris水电公司签署了西加里曼丹塞当吉和玛纳玖水电站项目的EPC总承包合同。

无论是哪一种业主的崛起轨迹,都印证了一个铁律:在政局动荡的市场,政商纽带才是真正的“商业通行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提前织网——与潜力业主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在为未来的市场突破埋下伏笔。

阅读1345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