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漠到绿电:阿曼光伏奇迹背后的「电气方案」
2025年7月的烈日下,一片占地7.7平方公里的“蓝色矩阵”在阿曼沙漠中熠熠生辉——由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中东非洲事业部承建的玛纳500MW光伏电站,按期获得临时移交证书,以100%性能达标率刷新中东新能源项目纪录。
这座年发电量可达15亿度的巨型电站,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相当于为阿曼减少17万辆燃油车的碳排放。作为阿曼“2040愿景”中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工程,它不仅为当地提供稳定电力,更成为海湾地区绿色发展的鲜活注脚。
成就的背后,是一支52人的跨国团队书写的奋斗故事。14名中方工程师与38名阿曼及国际技术人员组成攻坚组,在沙漠高温与国际标准的双重考验下,创新采用“双线协同”模式:白天顶着酷热完成设备安装,夜晚通过云端系统与国内专家实时联动优化方案。他们将59个光伏区块化作精密的“作战单元”,用“白+黑”的韧性啃下了从市场开拓到标杆交付的硬骨头。
如今,这座电站正以深度属地化运营持续释放价值,90%的运维人员来自当地,核心技术培训体系已纳入阿曼职业教育课程。这种“中国智造+本地培育”的创新范式,不仅让“电气方案”在中东落地生根,更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高端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破冰阿曼市场板块
推 陈 出 新
阿曼市场以其独特的中东文化背景、复杂的政策环境和严苛的技术标准,构筑了名副其实的高端市场门槛。为此,市场团队在2023年除夕夜前后鏖战一周,与法国电力公司达成双排协议,突破阿曼严苛技术条款,决定创新采用“双线协同”模式:国内负责光伏区设计,阿曼团队主导升压站,这一模式成功化解了国际标准与本土规范冲突。
项目团队在管理模式上大胆革新,将工程拆解为11个标段直管班组,工期缩短22%。现场智能“安全随手拍”系统闭环处理924处隐患,实现400万工时零事故。通过动态调度,大型设备利用率稳定达90%,人员“一专多能”提升转场效率。这些创新既为项目提速,更将中国工程管理的精细基因注入海外实践,成为“电气方案”的核心竞争力。
办法总比困难多
攻 坚 克 难
在光伏区建设过程中,59个区块采用“双队伍竞争+滚动验收”模式,项目负责人徒步排查保障安全送电。而在核心的升压站建设环节,团队直接选择设计人员驻场,将设计管控效率提高了近30%。当项目团队在发现中压电缆敷设进度可能滞后时,迅速从光伏区抽调20名熟练工组建突击队,实行“白+黑”连续作业模式,仅用72小时就完成了线路敷设与电缆终端制作任务。
进入项目并网冲刺阶段,面对59个光伏区块并网的重任,项目人员创新实施“三同步”工作法,即调试与验收同步、日班与夜班同步、中外团队同步,实现各环节无缝对接。最终,项目团队创造了单日完成8个区块并网、9天完成59个区块的壮举,不仅较原计划提前21天,更实现了100%一次性并网成功、100%设备零损伤、100%人员零事故。
“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光伏项目并网速度的认知。”业主项目总监Hamood事后表示,“上海电气团队展现出的专业执行力和团队协作水平,充分体现了国际一流工程的建设水准。”
“中国制造”凸显身手
精 益 求 精
在保障进度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以技术与供应链双优化,实现效益与品质的精准平衡。他们说服业主优化GIS配置,消除顾虑采用高压电缆国产化替代;通过高桩支架方案改良,减少80%场平工程量,直接缩短工期60天。这些精打细算的创新,既降本增效,更彰显了工程品质的坚守。
核心设备实现100%中国制造,通过严苛的供应商履约评估与驻厂监造,设备到货及时率达100%。并网至今,所有设备运行指标均优于合同标准,既印证了采购策略的科学性,更为中东新能源项目积累了可复制的采购与管理经验,形成标准化实践样本。
将电气经验覆盖更多地区
推 而 广 之
在七月的玛纳沙漠地区,温度飙升至52℃,而监控室里的工程师们却如沐春风。当全部光伏区块完成并网,这座沙漠矩阵正以超高的转换效率,将灼热的烈日转化为清洁电能,年发电量突破15亿度,可满足万千家庭的用电需求。项目每年减少7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人均降碳0.15吨。正如业主方在移交仪式上所说的:“你们用行动证明,没有上海电气解不开的方程式。”
500MW的电力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它化作了连接不同文明的光带,在阿曼的能源版图上,书写着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东方奇迹。同时,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多分包管理模式、全过程设计优化、国内外联合发力举措、工程人才培养壮大……这些不仅为项目的成功进行了有益实践,也为上海电气的海外工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阿曼玛纳光伏项目这一“标杆案例”为引领,上海电气正在复制并优化“技术+管理+人才”黄金三角模式的成功经验与经营模式,以阿曼为支点,以卓越管理赋能未来项目,在中东这片热土上续写辉煌篇章,不断夯实上海电气在新国别、新市场的标杆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