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12亿美元在哈萨克斯坦投建钢铁厂
日前,福建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福建恒旺投资公司750万美元投资哈萨克斯坦的申请,标志着预算总投资12亿美元的300万吨短流程综合钢铁厂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这一项目是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又一重要举措,既有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又能依托哈萨克斯坦的资源与市场优势,实现双赢发展。
01
中国钢铁行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4年粗钢产能超过10亿吨,但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频繁对中国钢铁产品施加反倾销、反补贴关税,进一步限制了出口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加速向海外转移产能,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家建厂,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此次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丝绸之路工业园区建设的钢铁厂采用直接还原铁DRI+电炉炼钢的工艺,相比传统高炉+转炉可减少40%-60%的碳排放。这一技术路线不仅符合全球低碳发展要求,也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02
哈萨克斯坦:资源与市场的双重优势
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和天然气资源,且开采成本较低。同时,该国电力、能源价格相对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可大幅降低钢铁生产成本。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推动经济多元化,加大基础设施、房地产和能源项目建设,国内钢铁需求持续增长。然而,该国钢铁产能有限,仍依赖进口。中国企业在哈建厂,既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又能辐射俄罗斯、中亚、中东等周边地区,市场潜力巨大。
哈萨克斯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并为外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政策,鼓励制造业投资。此次钢铁厂项目不仅符合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化战略,还将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链发展。
03
中哈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
该项目将直接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并带动采矿、物流、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哈萨克斯坦经济结构优化。
中国钢铁行业在技术、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具备全球竞争力。此次投资不仅是产能输出,更是中国标准、中国设备、中国技术的海外落地,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12亿美元建设钢铁厂,是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不仅有助于优化国内产能结构,还能推动哈萨克斯坦工业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哈两国在制造业、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