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合作,不要“去风险”,德国风电政策引质疑

能源区块链与双碳战略研究   2025-08-09 11:17:03

据路透社报道,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日前宣布,计划在2035年前扩大海上风电涡轮机关键部件的采购渠道,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此计划是德国政府整体“去风险化”战略的一部分。

经济与能源部表示,风电场,尤其是海上风电场,需要永久强磁体,而其供给几乎全部依赖于中国。该部门在公布的新路线图中提出了替代采购方案,供货方可能包括澳大利亚和日本。

永磁体,特别是高性能永磁体,是现代风力涡机的核心部件。中国供应着全球90%的永磁体,其用途不仅限于风电行业,还包括电动汽车、机械制造和军事工业领域。这一优势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中国多年来的努力,构建了从稀土开采精炼到磁体制造的完备产业链。

经历了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产业集群发展及市场验证,中国产品在运行稳定性、价格竞争力、供应可靠性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综合优势。全球对中国永磁体的依赖,本质上是长期市场动态发展的结果。

在全球能源加速转型、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德国看似旨在确保供应链安全的计划,实则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给产业链带来更大风险。

原因在于建设稀土磁体产业链需要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资本投入。任何试图在短期内培育本土产能或建立稳定替代供应链的国家,不仅要承担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还将面临成本飙升的困境。

这次德国的计划,似乎是欧盟“去风险”战略的缩影。2025年3月,欧盟委员会首次通过47个战略项目清单,旨在提升本土战略原材料产能。欧盟宣称,这是实施《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 Act)的重要举措。该法案试图确保欧洲战略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回收,在2030年可以分别满足欧盟10%、40%和25%的需求。

欧洲原材料联盟宣称,作为计划的一部分,欧盟每年应当投资2亿欧元(2.32亿美元)以提升特种稀土磁体产量,到2030年满足其自身稀土磁体五分之一的需求。

然而,即便欧盟为实现该目标投入巨资,德国短期内仍难以在技术和经济上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中国的永久磁体产能遥遥领先,并在高性能磁体专利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过去十年间,全球约70%的稀土永磁体专利产出来自中国。这种技术优势不可能通过由政治驱动的短期投资克服。

若欧洲坚持推行这种高成本的“去风险”战略,不仅有可能在全球绿色能源竞赛中落后,还将承担巨大的经济和时间代价。制造业成本上升,可能削弱欧洲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竞争力,直接阻碍碳中和目标的进程。此外,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周期通常长达数年,一旦产业链重组,项目将面临中断的风险。

在永磁体问题上,欧盟必须认识到中国的目标是“规范出口”而非“禁止出口”,是“便利合规贸易”而非切断正常商业联系。与其陷入“断链脱钩”的焦虑或“战略武器化”的迷思,欧盟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市场准入的问题上,实施更积极的举措。

欧盟不应一再通过关税等手段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更不能以所谓安全关切为由将中国企业和产品排挤出欧洲市场。唯有如此中欧双方才能通过坦诚对话和竭诚合作,确保这一关键资源在和平可持续的框架下,继续为全球技术发展和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中国的合作大门始终敞开,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回归友好对话轨道,开诚布公地探讨彼此关切的问题。只有通过建设性对话和伙伴关系,双方才能共同确保这一关键资源在可持续框架下继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和绿色转型。

阅读1796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