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摩洛哥绿氢项目: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技术

中摩商业动态   2025-08-15 10:36:03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图为三峡集团全球绿氢战略布局示意图(摩洛哥项目为非洲首个千万吨级绿氨基地)

2024 年 3 月,欧盟碳关税(CBAM)正式生效的那天,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政府会议室内正进行着一场改变能源格局的谈判。当欧盟官员宣布 “进口绿氨需满足 60% 本地成分” 时,摩洛哥工业部长当即拍板:将 “氢能要约” 计划的土地供应从 30 万公顷扩大至 100 万公顷 —— 这片相当于三个北京市面积的沙漠,即将成为连接欧非的绿色能源走廊。

在这场全球能源博弈中,中国三峡集团与联合能源组成的联合体(三峡集团持股 51%)以 31.9 亿美元投资中标 50 万吨 / 年绿氨项目,成为首个参与该计划的亚洲企业。这不仅是中非能源合作的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技术标准开始进入全球高端市场 —— 要知道,竞争对手包括沙特 ACWA Power 和德国 ORNX 联盟,前者手握中东廉价天然气资源,后者则拥有欧洲本土市场优势。

这场漂亮的跨国合作战役,成功的展示了三峡集团在绿色能源技术方面高超的世界影响力。

技术方案:三峡集团的创新实践

为什么电解槽电耗决定市场竞争力?

在达赫拉沙漠的烈日下,三峡集团工程师王磊的笔记本上画着一条陡峭的成本曲线:“电解槽每多耗 0.1kWh 电,每吨绿氨成本就增加 8 美元。” 这解释了为何三峡集团自主研发的碱性电解槽将直流电耗压至 4.6kWh/Nm³—— 这组数据背后,是一场与国际对手的 “毫厘之争”:

三峡集团技术方案与国际水平对比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数据来源:三峡集团可行性研究报告(2025)

这套由三峡集团联合中国能建研发的碱性电解槽,采用了纳米涂层电极技术,使电流效率提升至 89%。更关键的是其 “沙漠适应性改造”:在设备冷却系统中加入沙尘暴过滤装置,故障率较国内同类项目降低 60%。王磊笑着说:“我们把西北戈壁的经验搬到了撒哈拉,连摩洛哥工程师都惊讶于设备在 50℃高温下的稳定性。”

本地化合规的 “双赢逻辑”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图为中摩能源合作签约仪式现场(2025 年 3 月,三峡集团与摩洛哥政府签署技术转让协议)

当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在御座演讲中强调 “技术主权” 时,三峡集团早已读懂了这场政策博弈的潜台词。联合体商务总监李娜回忆:“最初德国竞争对手承诺‘纯技术输出’,但我们提出‘65% 本地化率 + 联合研发中心’方案 —— 这击中了摩洛哥的痛点。”

具体而言,三峡集团主导的本地化计划分三阶段推进:

短期(2026 年):完成电极材料本地化生产,雇佣 200 名摩洛哥工程师

中期(2027 年):培育 3 家本地供应商,覆盖电解槽 70% 的零部件需求

长期(2030 年):与哈桑二世大学共建氢能实验室,研发适配非洲气候的电解槽技术。

这种 “授人以渔” 的策略,让欧盟无法以 “非本地生产” 为由设置贸易壁垒。正如李娜所言:“当摩洛哥工人能独立组装电解槽时,欧洲客户看到的就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非洲制造 + 三峡技术’的双重背书。”

市场影响:三峡方案重塑欧非能源贸易 --

从撒哈拉到鹿特丹的绿色供应链

按欧盟 2030 年 1000 万吨绿氨进口目标计算,该项目将占据 5% 市场份额 —— 这相当于:

满足法国农业化肥需求的 12%

德国钢铁行业脱碳所需绿氨的 8%

荷兰鹿特丹港年绿氨处理量的 15%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贸易规则的改写。当三峡技术、非洲资源与欧洲市场通过绿氨贸易链连接,传统 “资源国 - 消费国” 的二元格局被打破。正如摩洛哥投资大臣卡里姆・齐达内所言:“我们不再是被动的资源出口国,而是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枢纽。”

中国标准的 “隐形输出”

“最让欧洲客户惊讶的是我们的‘零弃风弃光’技术。”项目技术总监张伟解释道,“通过 AI 预测模型,我们能提前 48 小时调度风光资源,这让绿氨产量波动率控制在 3% 以内 —— 要知道,德国同类项目的波动率高达 12%。”

如今,这套调度算法已被摩洛哥标准化研究所纳入《绿氢工厂建设指南》,成为北非首个氢能领域的 “中国标准” 输出案例,而这背后三峡集团的技术主导作用功不可没。

结语:三峡集团的绿氢全球化启示

当第一船绿氨缓缓驶离丹吉尔港,它承载的不仅是清洁能源,更是三峡集团从 “工程建设者” 向 “技术标准输出者” 的转型。用 “技术赋能 + 本地化运营” 的模式,既避开了 “新殖民主义” 的质疑,又为中国新能源标准出海开辟了路径 —— 这或许比 31.9 亿美元的投资额更具战略价值。

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能源顾问所言:“摩洛哥绿氢项目证明:在能源转型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资源多寡,而在于将阳光、沙漠与技术创新缝合在一起的能力。” 而三峡集团的实践,正是这种能力的最佳注脚。

阅读2114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