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5.8亿美元仲裁案反转,中企接手烂尾电站意欲何为?

海鲲南美出海GoGlobal   2025-09-01 07:31:29

2025年7月,一条巨额仲裁和解新闻,在拉美出海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厄瓜多尔政府宣告,针对其境内最大能源项目——科卡科多·辛克雷Coca Codo Sinclair,简称CCS)水电站的诸多争议,和承建方中国电力建设集团(PowerChina)达成了协议。

这场起始于2021年、延续四年的跨国仲裁案,最终以厄瓜多尔放弃5.8亿美元的索赔,换来中方接手运营并额外追加4亿美元新能源投资的局面告终(数额来自厄瓜多尔主流媒体报道,另有LaDefensa调查称实际现金支付大概仅为2亿美元)。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从表面来看,这不过是对一个失败项目的务实补救。然而要是把这事儿放到中国“带一路”倡议十余年演进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去考量,它的意义可远不止于此。这场和解真正的赢家,并非那座前景难测的水电站,反而是它所催生出的——一种彰显中国企业海外战略深度蜕变的创新型出海模式。

1

“BRI 1.0”的黄昏:拉美困境的缩影

自“1带1路”(BRI)倡议开启后,拉丁美洲因自身有极大的基础设施空缺以及资源特性,成了中资企业纷纷涌入的热土。由中国国企承担工程总承包(EPC)、靠大规模主权贷款推动的“BRI 1.0”模式在拉美催生出好些大型项目,迅速填补了当地发展的空缺。

此模式之核心处在于,中国企业担当起“建设者”角色,凭借自身基建方面的优势,迅速去填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空缺处。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CCS水电站项目起始于2010年,比“1带1路”正式命名还早。不过它的运作模式——中国进出口银行给出17亿美元贷款、中国水电承担EPC总承包——实实在在就是“BRI1.0”模式的范本。

然而十年过后,此模式的弊端渐渐凸显,三大困境紧紧相随。

首先有“债务陷阱”这样的指责。高额的贷款常常和资源(像石油、矿产这类)的长期供应合同捆绑在一起,与东道国经济深度关联。一旦项目出现超支情况或者效益没达到预期目标,那就会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之中。

其次是愈演愈烈的环境与社会争议,部分项目由于前期环境影响评价不够充分、忽略当地社区权益,导致了生态破坏以及民众不满。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水电站项目当属一例。由中国葛洲坝集团承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47亿美元贷款的这个项目,因被指威胁珍稀冰川与当地生态,招致持续多年的环保抗议和法律诉讼,当下依旧前途难料。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最后是难以预料的政治风险,

拉美地区政治生态复杂多变,政府更迭频繁,昔日的政治承诺或许会在一夜之间落空,项目也随之陷入停滞,甚至最终沦为烂尾工程。

尼加拉瓜运河项目就是一出戏剧性的悲剧,

这个号称耗资500亿美元的庞大项目,在缺乏透明度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仓促启动,最终由于政治局势变化以及投资者资金链出现问题,于2024年被正式叫停,损失惨重。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这些案例一同凸显出“BRI1.0”模式的内在不稳固性:偏重建设、轻视运营;注重速度、忽略风控;看重政府间协议、看轻社区与环境融合。这种“建好就走”的模式在造就“中国速度”之际反倒为往后的债务纠葛、环境冲突以及政治僵局埋下了诸多隐患。

2

BRI 2.0的政策修正

伴随“BRI1.0”模式弊端渐渐凸显,中国于2019年第二届“1带1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里,清晰提出向“BRI2.0”转型。

此阶段核心是政策层面的调整,着重“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廉洁”的发展理念。其目的是从根源处优化,让今后的新项目更为规范,防止重犯老错误。最终从源头上改进,让新项目更合规。

“BRI 2.0”是一次关键的顶层设计优化,是对过往粗放式扩张的深度反思。然而它主要聚焦于未来,给新项目设定了更高标准,却没办法切实解决那些在1.0时代匆忙上马、当下已积重难返的“历史遗留问题”。

CCS水电站,正是是这类棘手的历史遗留难题。它于2016年就已投入运作,与当地的矛盾由来已久,绝非一句口号就能够解决。它好似一颗定时炸弹,其引信在2021年5月被触发——厄瓜多尔政fu正式针对水电站质量问题提出国际仲裁。

3

厄瓜多尔水电站如何成为难解的困局

厄瓜多尔CCS水电站为中厄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还是厄瓜多尔的“世纪工程”。

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17亿美元的贷款,中国水电(中国电建之子公司)负责承建,装机容量达1500兆瓦,可满足厄瓜多尔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求,为当地电力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自它问世之时起,便已然是一场注定的悲剧。

项目落地后因技术、环境和腐败这三重问题,竟成了“BRI 1.0”模式失败的典型案例。

技术之殇

质量问题是CCS水电站的第一重问题,

因追求建设速度,项目于材料与工艺方面出现了一些纰漏。早在2014年,电站还没完全完工之际,内部审计便察觉出了问题。截至2022年,官方报告表明,在涡轮机配水环管这类关键部件处,发现了超17499条裂缝。

这使得电站自投入运行以来,始终未能达到1500兆瓦的设计满发水平,长期运行功率仅维持在1100兆瓦上下。一座本应引领国家能源前程的旗舰工程,变成了双方争议的焦点。

环境之灾:消失的瀑布

若说技术缺陷是内伤,那么环境灾难便是给CCS项目的致命重创。厄瓜多尔认为,项目的设计打乱了科卡河自然的泥沙输送平衡,致使大坝上游河床遭遇剧烈的“退行性侵蚀”。河水因泥沙含量降低而更具冲刷力,不断向下游侵蚀河床。

2020年2月2日,侵蚀最终使得厄瓜多尔最大且最具标志性的圣拉斐尔大瀑布底部被逐渐掏空,最终轰然倒塌,彻底从地图上消失。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这仅仅是开始,

侵蚀前沿以极快的速率向上游推进,据学术研究报告,到2025年中期,侵蚀造就的深渊离水电站进水口就只剩不足7公里,可五年前,那个距离是20公里。

地质学家发出警示,照这般速率,侵蚀会在五年内触及大坝,到那时整个水电站就得被迫关停,还存在垮塌的危险。据媒体报道,这场生态灾难的根源,是项目团队在施工前采用了上世纪80年代陈旧的地质研究,忽略了附近雷文塔多火山活动对河流地质的动态作用。

腐败之困

除开技术和环境方面的问题,项目在政治与治理层面也遭遇着严峻挑战。贯穿项目周期的腐败指控促使厄瓜多尔国内展开长期司法调查,还把前政fu高层牵扯进来。而这些复杂的政治因素和技术、环境危机相互交织,最终让CCS项目陷入多方利益难调和的僵局,给找寻解决方案增添了很大难度。

到这一步,技术上的缺陷、环境带来的威胁和政治方面的争议一块儿形成了个复杂的难题,让“BRI 1.0”模式在这个项目上的实践几乎陷入了死路。

4

中厄博弈——仲裁桌上的僵局

2021年5月,厄瓜多尔国家电力公司(CELEC)于国际商会(ICC)正式提起索赔5.8亿美元的仲裁,由此CCS水电站的争端便进入到白热化的法律对抗阶段。

厄瓜多尔的策略与筹码

厄瓜多尔有着清晰目标:获取大量现金赔偿,以此来修复电站以及填补损失。而且为此它祭出了三张牌:

  1. “技术硬伤”这张牌:手握超17000条裂缝的审计报告与专家鉴定,成为厄方最直接的法律凭据。厄瓜多尔认为,在仲裁庭里,这些证据能构成承建方违约的有力佐证。

  2. “国际舆论”这张牌:厄瓜多尔精明地把一桩商业仲裁案,跟环境灾难(圣拉斐尔瀑布消逝)以及腐败丑闻(Sinohydro案)这两个极有传播力的话题捆绑在一起。如此一来,我们中方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极大的声誉压力,任何强硬姿态都极有可能被诠释成对环境与治理问题的忽视,进而损口碑。

  3. “地缘政治”这张牌:针对科卡河的侵蚀危机,厄瓜多尔从2021年起就开始接受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技术援助。此行为虽属技术合作,可在中美竞争的大环境下,向中方释放出一个隐晦信号:厄瓜多尔并非只有中国这么一个选择。这一举措在特定背景下有着特殊意味。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不过厄瓜多尔有个软肋那可也是要命的——能源安全。作为一个依靠水电的国家,频繁的干旱就让它的电力系统变得很是窘迫,停电都成平常事儿了。CCS水电站供应了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电力,长时间的法律官司意味着电站的修复得等好久好久,这对它国家的经济还有百姓生活那可是承受不起的大负担。

中方的策略与筹码

中方首要目标是避开支付高额赔款,并且尽可能降低事情对企业以及国家声誉的不良影响。其策略也颇为明晰:

  1. “法律反制”:中方因厄瓜多尔在输电配套设施建设上有延误,提起反诉,其一能在法律层面抵消部分责任,其二还极大地增加了仲裁的复杂性,把速决战拖成了消耗战。

  2. “经济拖延”这一招:身为债权方与建设方,中方清楚厄瓜多尔对电力供应的急切需求。时间会偏向更为有耐性的那一边。只要拖延仲裁进程,就会让厄瓜多尔因能源匮乏越发焦虑,这样一来就给谈判留下了空间。

  3. “解决方案”牌:中方一直握着解决问题的最终关键——唯有原承建商具备最完备的设计图纸与技术,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开展修复。而任何第三方参与进来,都会遭遇极大的技术阻碍以及更高的成本。

此场博弈如此便陷入了僵局。

厄瓜多尔,虽说在部分法律证据层面占着上风,可耗不起时间;中方尽管具备技术与经济方面的优势,可丢不起国际声誉。若有一方非要把另一方逼入绝路,到头来必定会自食恶果。

这种僵持状态维持了四年,最终双方都明白,在仲裁场合想达成“全胜”已然没了希望,唯一的办法,是去达成一个有创造性的全新解决办法。

5

绝处逢生--中企出海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和解协议终于在近期达成了。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中国电建以“肩负长久运营职责+追加未来战略布局投资”的方式从根源上重塑同东道国的关系。这项极具创意的商业及战略革新,有望引领“BRI

3.0版”的出海模式创新。或许会帮助中国企业意识到,出海拉美必须从单纯的建设者,朝着“运营商加投资者”蜕变。

这份协议不入窠臼,全然跳出“谁对谁错、谁赔谁”的传统法律框框,把一场对抗性零和博弈,重新构建成一场面向未来的价值交换。它的核心创新就在于对“补偿”的重新界定:

将“现金赔付”转化为“未来投资”

中国电建并未直接支付5.8亿美元现金,因为这相当于承认责任,且属于纯粹的支出。相反中方承诺新增4亿美元投资。这笔资金不仅起到了安抚厄方的作用,更关键的是,为中方在厄瓜多尔打开了一条全新的“绿色能源”发展路径,将一次性的“赔偿”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投入。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变身问题解决者

面对一团糟的局面,传统做法是赶忙撇清干系。可新模式却反着来,主动接手运营。这不但切实解决了厄瓜多尔的当务之急,而且让中方从问题的“引发者”摇身变成“解决者”,极大程度挽回了声誉。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从“短期索赔”到“长期资产”

中国电建摒弃短期索赔,接手水电站长达25年的运营与维护。如此一来,原本要撇清关系的“烂摊子”,竟摇身一变成为能长期产出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而且还收获了预期达15亿美元的回报(运营费),实现了从“短期索赔”到“长期资产”的转变。

这一模式的出现,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

直接动因确实是CCS项目仲裁案的“无法破解的僵局”,此危机逼迫双方得突破常规,开展创新。不容忽视的是,这还是我国“1带1路”倡议整体转型的宏观需求。在 BRI 1.0时代留存的有争议的项目,怎样盘活、怎样解决,已然成为中企出海碰到的共同挑战。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

当然采用这一模式也存在一定风险,接手一个有先天缺陷还正遭受持续环境威胁的资产,本身就是场大赌注。科卡河的侵蚀没停下,要是电站在中方运营时出重大事故或被迫停运,那责任该咋承担?而且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长期运营商,中国出海企业还得做好应对东道国长期政局波动的准备。

CCS水电站事件给所有出海拉美企业敲响警钟:以往靠资本与工程实力“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然远去。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不光考量建设本领,反倒更考验于危机中重塑关系、把控存量风险以及和合作伙伴达成长久共生的智慧与胆识。

阅读4033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