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ECC第一建设公司成功中标ITER关键焊接项目
近日, CPECC第一建设公司凭借关键焊接工艺的重大突破,成功中标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诊断屏蔽模块(DSM)水冷盖板焊接项目,标志着我国企业在聚变装置焊接领域的技术实力获得国际顶尖平台认可。
从卡脖子到破局点,60天攻克一年未决难题
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诊断屏蔽模块(DSM)是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需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长期服役,其焊接质量直接决定装置运行安全。
根据设计要求,焊缝氧化等级需达到二级及以下(十级分级,一级为最优,二级意味着焊道背面接近金属本色)。其中“焊缝背面无氧化、无杂质”是核心技术痛点。此前,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联合国内团队攻关一年多,未获突破。
今年5月,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向第一建设公司聚变新能项目部寻求支援。接到任务后,公司迅速组建以于成科、曹遂军为核心的“技术+技能”攻坚组,集结了安装、焊接、无损检测多领域骨干力量。面对科学家团队每日驻场监督和严苛的技术要求,团队从手工焊到全自动焊反复试错,历经上百次模拟实验优化参数。最终,仅用2个多月便将不锈钢焊缝背面氧化等级提升至接近一级,远超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原定半年的攻关周期。
“第一建设公司的焊接技术专业性超出预期,曹遂军大师的技术指导是实验提速的关键。”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深熔TIG焊接工作站负责人胡庆生称赞道。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三重保障锁定量产稳定性
技术突破只是起点,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稳定量产能力,成为项目落地的核心考验。为此,项目团队制定了“三步走”策略,筑牢质量防线。
首先是极限测试验稳定:模拟不同规格、安装位置、环境温度等场景,通过极端条件验证工艺可靠性;其次是精密设备控精度:引入自动化切削设备,针对试产返修风险,将加工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最后是全链追溯保质量:搭建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每个环节设置双重检测关卡,杜绝瑕疵品流转。
从“中标”到“共赢”,以技术实力打开国际市场
当中标通知书送达时,项目团队的欢呼声响彻办公区,这是对他们数月来日夜攻坚的最好回报。这不仅是公司首次切入ITER项目体系,更意味着其焊接技术通过了聚变领域最严苛的“考核”。
目前,基于此次技术突破,项目已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 “这不是终点,我们正推动技术应用到国内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SET)、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等项目,并计划与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组建联合体,共同承接更多ITER相关业务。”第一建设公司聚变新能项目经理梁卓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