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巨头注资,万华化学用股权换石油
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正成为中东石油巨头入股、参股的对象。
近日,万华化学发布公告称,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下称“科威特石化”)向其子公司万华化学(烟台)石化有限公司(下称“万华石化”)增资6.38亿美元,获得后者25%的股权。
万华化学表示本次合作旨在提升公司石化业务原料供应安全性,分散石化业务运营风险,加快国际化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合作模式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此前沙特阿美通过收购荣盛石化10%股权达成合作,与本次万华化学同科威特石化的股权合作逻辑相似。
中国石油化工企业与中东巨头正以股权合作为纽带,突破原料供应安全与产业链协同的双重瓶颈,实现资源与产业的深度绑定。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一系列合作本质上正在推动全球化工原料供应链的重构,为传统化工产业的资源配置与协作模式带来新的变革方向。
01
一场双赢的战略“握手”
万华化学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企业,核心产品涵盖MDI、TDI等聚氨酯系列,同时正大力拓展石化、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业务,构建多元化产业布局。
其全资子公司万华石化,注册资本达29.79亿元,是万华化学石化板块的核心运营载体,主要生产环氧丙烷、叔丁醇、丙烯酸及丙烯酸丁酯等高附加值石化产品。
科威特石化增资入股后,万华石化的注册资本增至39.72亿元,其中万华化学持股75%;科威特石化持股25%。
伴随股权调整,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也迎来同步变更。
据工商信息显示,杨长巧的职务由总经理调整为总经理兼董事;原董事梁滨、柯长颢、聂辉强退出董事会,新增刘欣波、MESHARI M A A ALAHMAD、WALEED A A M A A ALQABANDI及李勇四位董事,为企业运营注入新的管理力量。
从合作方资质来看,科威特石化母公司科威特石油成立于1980年,全面负责科威特境内所有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生产与销售。
目前,科威特石油LPG(液化石油气)年出口量约450万吨,石脑油产量约1000万吨,业务覆盖六大洲。
科威特石化成立于1963年,核心职能便是负责母公司石化业务的经营与拓展。
事实上,万华化学与科威特方面的合作并非偶然。
双方合作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当时万华化学首次访问科威特石油,并成功签订LPG长期供应协议。
这一合作里程碑式地使万华成为中国首家直接参与中东LPG资源配置的企业,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股权合作的推进,也早有迹象。
早在今年3月份,万华石化增资扩股项目正式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公开寻求战略投资者。
4月25 日,万华化学与科威特石化正式签署合资协议,而在此之前科威特石化已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完成摘牌程序。
合资协议的签订也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对于此次合作,万华化学明确表示,此次合资协议的签署之后,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
万华的化工产业链运营能力与市场布局,叠加科威特方面的资源储备与石化产业经验,必定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双方合作迈向新台阶。
02
竞争格局在改变
对于本次合作,万华化学的诉求十分明确,核心在于提升原料供应的安全性。
那么,我们不妨深入剖析其原料来源现状,探寻万华为什么会有这份“不安全感”?
万华化学的核心产品为聚氨酯,生产这一产品的关键原料是液化石油气(LPG),其中含有的丙烷、丁烷可用于制备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品,也会进口乙烷等原料以满足生产需求。
从原料进口渠道来看,万华化学的原料主要依赖美国与中东地区,其中美国曾是其极为重要的供应来源地。
从行业进口数据也能看出对美国原料的依赖程度。
2024年,中国液化石油气进口总量达3535万吨,仅从美国进口的量占比就高达50.9%,稳居进口来源国首位,进口排名第二至第六位的均为中东国家,以排名第六的科威特为例,其液化石油气进口占比为2.7%。
然而,自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地缘政治风险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温。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采取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而国内企业这种对美国等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必然导致原料供应结构单一,对企业抗风险能力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
一旦主要供应来源地出现任何变动,都可能对企业稳定生产构成直接威胁,进而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进口乙烷、丙烷等原料的成本与供应稳定性。
而与科威特的合作,恰恰为其提供了破局思路。通过“股权换资源”的模式,万华化学能够构建多元化、更具韧性的供应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合作模式也与中东国家推进“油转化”战略、拓展下游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
事实上,推进“油转化”战略并非科威特石油一家的选择。
中东另一石油巨头沙特阿美,也在积极布局产业链延伸,不仅入股荣盛石化,还拟入股恒力石化、盛虹石化,并探讨收购裕龙石化股权,一系列动作的核心目标便是延长自身产业链,推进一体化战略。
沙特阿美在入股荣盛石化时,也承诺会为其提供原料供应支持。
无论是石油巨头主动推进“油转化”战略,还是化工巨头着力构建原料多元化与韧性供应链,从科威特石油与万华化学的合作,到沙特阿美与荣盛石化等企业的联动,都清晰地表明“资源换合作”的模式正在打破传统石油化工原料进口格局,推动化工行业竞争新格局的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