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丨 40亿美元收购的背后:老化电网、高额负债与智利的“能源主权”忧虑
智利圣地亚哥传来消息,一场酝酿两年的能源并购大戏即将落幕。据彭博社近日报道,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正就收购智利最大输电公司Transelec的控股权进行深入谈判,交易估值超过40亿美元(约合284亿元人民币)。
这将是2025年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并购案之一,也是南方电网在智利市场的关键布局。目前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协议有望在未来几周内达成。
01 七年深耕
从参股到控股的战略升级
这场交易并非突如其来的大手笔,而是南方电网在智利长期布局的自然延伸。早在2018年,南方电网就以13亿美元收购了Transelec 27.8%的股权,成为其重要股东之一。
此次收购由南方电网联合智利Patria Investments资产管理公司和一家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共同进行,目标是收购三家加拿大养老基金持有的Transelec约72%股权。这三家加拿大基金——加拿大公共部门养老金投资委员会、安大略省教师养老金计划和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目前共同控股Transelec。
交易完成后,南方电网将实现从“财务投资者”到“战略掌控者”的身份转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已是第二轮谈判。2023年,双方曾因估值分歧暂停磋商,当时南方电网报价35亿美元,而卖方坚持要价超过42亿美元。
最终40亿美元的妥协价,虽高于行业平均溢价水平,但展现了南方电网的决心。
02 Transelec:
智利能源系统的核心动脉
Transelec为何值得南方电网如此重视?这家智利最大输电公司的核心资产是覆盖全国1万公里的输电线路,为智利98%的人口供电。
尤为关键的是,Transelec掌控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地区的输电网络,而该地区为全球很大一部分锂矿开采提供电力保障。在智利加速能源转型的背景下,Transelec的基础设施成为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关键枢纽。
然而,这一优质资产也面临挑战。2024年财报显示,Transelec输电线路平均服役年限过长,远高于智利电力行业22年的平均水平。设备老化导致线路损耗加大,增加了管理费用。
更严峻的是,2024年上半年,Transelec的资产负债率升至67.3%,短期偿债压力增大。这意味着南方电网控股后,需优先投入至少5亿美元用于设备更新,这可能占用后续投资收益。
03 储能技术:
能源并购的新焦点
此次收购的深层逻辑与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密切相关。随着智利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电网稳定性挑战日益凸显。
2024年夏季,智利南部可再生能源基地因并网通道不足,约12%的风电和光伏电力被弃用。这种情况凸显了储能技术和电网现代化改造的迫切性。
南方电网在储能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抽水蓄能和电池储能技术方面。这些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智利安第斯电力联通系统升级,加速与秘鲁、阿根廷的电力互联。
在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智利市场,储能系统将成为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南方电网的技术注入,有望将智利输电线路故障率降低至0.3次/千公里以下。
04 审批障碍与地缘政治风险
交易最终能否落地,还面临两道关键门槛:智利国家经济检察官办公室的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评估。这一程序通常需耗时6至9个月,结果仍不确定。
智利国内对“能源主权”的担忧也是潜在障碍。亲左翼媒体《民族报》曾报道,中资控股的输电网络可能导致智利能源政策丧失独立性。美国驻智利大使米汉也公开炒作“中资胁迫论”,这些外部干预可能影响审批进程。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策风险。2024年6月,智利政府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将天齐锂业参股的SQM公司核心锂矿业务国有化,天齐锂业因此失去话语权。
Transelec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输电企业,未来是否面临类似政策调整,成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
05 南方电网的拉美布局战略
南方电网此次收购,体现了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化。与国家电网早期“遍地开花”的并购方式不同,南方电网采取了“深耕核心区域”的差异化路径。
2024年,南方电网以28亿美元收购了秘鲁电力公司Luz del Sur 60%的股权。此次再投40亿美元控股Transelec,形成“秘鲁运营+智利控股”的双支点布局,夯实了其在拉美市场的地位。
从财务角度看,Transelec的2024年EBITDA约为5.3亿美元,对应估值倍数为7.5倍,处于合理范围。但南方电网自身也面临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总资产1.36万亿元,总负债增至8307.95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60.6%。
若此次收购采用“自有资金+银团贷款”模式,可能进一步推高负债水平,增加财务风险。
▌总结
过去七年,南方电网通过承诺“非干预日常运营”和“优先雇佣本地员工”赢得了智利监管机构的信任。技术输出方面,通过加装柔性直流换流站,南方电网已帮助智利北部风电消纳能力提升15%。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重构,中国企业海外运营面临重大风险考验。南方电网的这次收购若成功,将为中智能源合作注入新动力;反之,它也可能成为海外并购的“昂贵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