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版“大而美法案”:中国储能的下一场硬仗

新能源日记   2025-10-26 18:13:16

▌前言

当美国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简称OBBBA)刚刚让全球新能源企业应接不暇时,欧盟也亮出了自己的“重器”——《工业脱碳加速器法案》(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Accelerator Act,简称IDAA)。

从名字看,欧盟这次的目标是“去碳化”;

从内容看,它的真正意图是“再本地化”。

这场被称为“欧洲版IRA(通胀削减法案)”的新政,不仅要推动清洁产业落地,更要让欧洲重新拿回电池、储能、氢能等关键技术与制造控制权。

欧美两个体系不同,目标却惊人一致——重塑产业主导权,削弱中国的全球竞争优势。

01 IDAA核心内容:

从“脱碳”到“筑墙”

根据欧盟官方公布的时间表,IDAA预计将在2025年11月正式提交立法,其核心框架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推出统一的“Low-Carbon Product Label”,为欧洲制造的低碳产品提供官方背书。

2. 设置欧盟本地含量门槛

在公共采购中,要求低碳产品的原料和制造环节需达到一定比例的“欧盟成分”,初步设定为40%本地化含量要求。

3. 引入可持续与韧性标准

在政府采购中不再单看价格,而是纳入碳足迹、供应链安全、产业韧性等非价格因素。

4. 成立“工业脱碳银行”

计划于2026年推出,以金融手段支持欧洲本土低碳制造业。

5. 600亿欧元科研资金支持

欧盟将在“地平线欧洲”计划(Horizon Europe)框架下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低碳技术部署。

这意味着,IDAA不仅是贸易法规,更是欧洲版的产业战略:通过立法锁定制造环节、导向资金流向,并以标准取代关税。

02 对比:

欧盟IDAA vs 美国OBBBA

640?wx_fmt=jpeg&watermark=1#imgIndex=1

图丨欧盟IDAA与美国OBBBA对比

可以看到:

美国高墙,困守资金与就业;

欧盟壁垒,锁拿资本加技术。

美欧两端的政策设计,已经形成了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地区贸易保护。

03 欧洲:

利润高地,也是政策风暴的中心

中国储能企业早已在欧洲深度布局。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储能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在海外共规划73座工厂,合计产能达801GWh,其中一半以上位于欧洲。

从订单结构看: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公开的出海订单规模达214.7GWh;

欧洲占22.4%(约48GWh),为最大市场;

且欧洲项目毛利率普遍高于国内市场。

因此,IDAA的出台,不仅是一道政策壁垒,更可能是一次利润再分配。对多数中企来说,这意味着要么“合资建厂、分享利益”,要么“失去准入资格”。

04 中国企业的三条应对路径

面对这场“制度性风暴”,中国储能企业正在积极布局“三线防御”:

1. 技术防火墙:锁住底层创新

7月,中国政府已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纳入《限制出口目录》,同时加强专利封闭与跨境授权机制,确保核心算法和工艺不外泄。

2. 本地化布局:以产能换合规

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等正加速欧洲本地化制造,以提高欧盟成分比例、避免股权稀释。

同时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如欧洲原材料采购)满足IDAA的“可持续标准”。

3. 市场分流:中东、拉美成新蓝海

当欧洲市场趋严,企业也在积极开拓政策更友好的区域。

2025年中东和拉美市场占中国储能出海总量近40%,年增长率超过60%。

06 美国的镜鉴:

补贴变“紧箍咒”,合资成必经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的经验或许为中企提供了前车之鉴。

在《大而美法案》收紧后,几乎所有亚洲企业都通过“合资+授权”模式进入美国。

美资控股≥60%,中资单股≤25%;

以“创造就业”换取州政府支持;

以“合规身份”获得联邦补贴。

这种“政治+商业”的混合结构,虽然牺牲了部分股权控制,但换来了政策安全与市场份额。这正是未来中国储能在欧洲可能面临的现实模板。

▌总结

欧盟的IDAA,不只是另一道贸易壁垒,更是一次制度性洗牌。

它迫使中国储能产业重新思考:

如何在规则之下,继续输出标准?

如何以创新速度,对冲制度风险?

真锂君认为,核心技术是锁不住的,唯一的防守方式,是比别人更快地迭代。

这场风暴,短期看是挑战;

但长期看,或许它正推动中国储能完成从“制造出海”到“标准出海”的真正跃迁。

阅读2367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