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再出发,提升价值创造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首批正式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使命定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加快推进世界一流资本投资公司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聚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强做专主业、优化布局结构,锻造长期价值的创造能力
2023 年,国投集团立足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和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实际,对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与履行使命责任相匹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顶层设计,围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符合集团战略、发展潜力大、盈利能力强的关键领域和优势业务集中,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夯实价值创造基础。
01
坚持有进有退,推动业务聚焦
国投集团从“是否能够服务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定位、是否具备明确的业务赛道发展潜力、是否存在与业务收益不匹配的风险敞口、是否具备一定的内部贡献度、是否具备国投集团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机会”等5个方面,对现有35类业务逐个进行综合评估,明确了各类业务的战略定位,分为基石业务、优先发展业务、优化发展业务、协同服务业务和伺机退出业务等5大类,推动多元不相关的资产和业务结构,向有若干核心资产和主营业务的结构转变。
02
坚持差异化发展,构建比较优势
在多元化业务的基础上,国投集团既抓好统筹推进,也加快重点突破,努力构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雅砻江水风光一体化项目是国投集团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双碳”目标实现的重大战略事项,国投集团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支持雅砻江水电发展,重点打造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建成22个总装机达1亿千瓦的梯级水电站。目前,已建成七座梯级水电站、三大控制性水库等一系列世界级工程,2023年6月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投产发电,成功打造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新样板。
03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投集团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加大在产业研究、投资决策、经营管控、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力度,通过战略优化,“十四五”期间为优先发展业务安排了335亿元长期股权投资资金,加快探索形成符合投资公司实际的新业务开发模式。聚焦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布局生物制造、生物育种领域,设立生物技术产业工作专班,新设国投种业公司作为生物育种产业平台,通过自主培育与投资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动完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布局;深化与国家顶尖科研院所的合作,筹备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努力探索技术驱动产业的发展模式,为新一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04
坚持高质量构建标准,助力产业发展
国投集团致力于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标准化建设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助力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健康养老业务方面,深耕北京、上海、广州等标杆项目所在区域,着力提升标准化、区域化、连锁化发展水平,构建全国普惠养老服务网络,着力解决行业全局性问题,打造中国养老龙头企业。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价值创造的新动能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投集团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聚焦重点领域,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围绕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方面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01
充分发挥基金的触角和探头作用
强化基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定位,发挥基金引领带动作用,探索搭建“科技-资本-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打造良性循环的技术发现、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助力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成果应用。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探索基金投资与产业投资双轮协同驱动的实现路径,加大对新材料、生物育种核心企业的并购,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四链融合”。截至目前,基金管理规模达2073亿元,已投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创新项目160个,细分领域全球前十强企业26家。
02
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围绕电子信息工程、生物能源、机械零部件、电子数据取证、检验检测、轨道交通运维、陶瓷基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污水处理等领域,“一企一策”赋能旗下科技型企业,协同解决科研投入、效益考核、资金资本等痛点难点问题;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共有专精特新企业28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0家;积极推动产业链整合、打造农业科技“国家队”。牵头承担生物制造、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7家投资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完成对生物育种产业核心企业、核心人才、核心技术三个“全面覆盖”,投资企业现持有生物育种技术专利100余项,获得我国农业农村部发放的粮食安全领域安全证书13张。
03
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对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经营难点深度了解的优势,做好科技创新的出题者、阅卷人,当好科研和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集聚人才、资本等力量,加强各类创新资源协同,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国投集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在锦屏水电站2400米深处建成全球岩石覆盖最深、宇宙射线通量最少、综合保障条件最好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取得数十项国际领先重大成果,直接推动我国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与松山湖实验室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生态,探索打造“国投-松山湖实验室”合作新模式,推动新技术跨越科研和产业化之间的“死亡谷”。
04
推动核心技术攻关
设立专项科技资金,支持企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行业科技前沿、自身发展瓶颈开展研发攻关,2023上半年国投集团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7%。中国电子院开发出“先进电子制造数字孪生工厂解决方案”,实现从规划设计到生产运行的全方位动态分析优化;波林股份解决国内液压件行业重点技术难题,破除了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液压额定工况压力35MPa以上高压柱塞泵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北京同益中进一步提高超高强聚乙烯纤维断裂强度、模量等技术指标,产品性能比肩国际一流水平。
05
强化重要资源能源托底作用
服务国家能源安全,重点打造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聚焦国家能源运输安全,形成了以重点沿海区域、国家干线铁路煤炭运输通道为重点的能源物流网络;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建设世界最大的单体硫酸钾生产基地,实现年产硫酸钾产量183万吨,切实提升对钾盐资源的控制力,成功收购约旦阿拉伯钾肥公司,成为全球第八大钾肥生产企业的第一大股东,进一步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服务国家网络安全,深耕电子数据取证及大数据领域,2023年发布自主研发的“乾坤”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和国内首个公共安全大模型“天擎”,积极打造电子数据取证、公安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国家队。
聚焦治理效能提升,完善管控模式、提升管理效率,为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在优化调整总体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国投集团配套推行管理改革,优化管控体系、组织架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差异化授权体系,引导企业提升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确保战略能够沿着设定的目标实现。
01
优化集团三级管控架构
建立以战略目标和财务效益为主的管控模式,强化集团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能力。总部定位为党建引领、战略布局、资源配置中心,子公司是产业发展和专业化管理平台,控股投资企业是运营和效益创造主体。总部作为集团的战略决策中心,把握战略方向,主导集团层面的资源配置、投资等重大决策;子公司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在集团整体战略框架下制定并实施业务战略,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充分运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02
强化总部建设,打造价值总部
围绕“战略领航、产业拓展、创新赋能、业务监管”四大功能,形成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提升价值、巩固价值的价值管理闭环,重点强化总部战略执行管理、资本投资运营、基金管理等三项能力,在人才发展、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发展、低碳发展等三方面加强总部向下赋能,打造适应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特点的价值型总部。同时,突出落地执行,推动重点管理事项在一个部门内实现闭环,强化战略管理、投资管理、退出管理等职能管理闭环,加强部门主责意识,实现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效率。
03
调整对子公司的授权管理
匹配子公司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定位,对总部直接管理的17家二级子公司分类建立战略介入、战略指引、财务管控和协同服务管理等4类差异化管控模式。结合子公司行权情况、企业发展实际和集团管控要求等,“一企一策”系统调整优化子公司授权清单,在干部员工管理、收入分配、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方面给予了授权,目前已对17家子公司全面实行授权管理。
04
完善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理模式
按照“守底线、有活力、差异化”的改革方向,以发展为主线、以风险为底线,进一步规范完善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理办法,优化调整投资决策、企业负责人监督等方面的差异化管理内容,明确法治建设、合规管理和巡视巡察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面向未来,国投集团将牢牢把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全面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牢牢把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资本投资公司,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