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影响中澳合作关系的主要风险因素
自2016年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访华后,特恩布尔和莫里森政府相继采取了对华强硬的政策,中澳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波折期。2023年11月4日至7日,澳总理阿尔巴尼斯时隔七年访华,在上海出席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等系列活动,表示澳大利亚将持续与中国加强沟通,推动旅游、贸易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此举显示出中澳关系止跌回稳的良好发展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中澳关系在2023年有所改善,但基本分歧仍然存在,后续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因素。
一是中澳两国军队在南海和东海存在领土争端的区域进行活动,发生摩擦或冲突的可能性存在。2023年11月,澳方称其海军潜水员在东海水域执行任务时,被一艘中国海军舰艇释放的声呐脉冲波伤害,这是近期发生的中澳两军最严重的冲突事件之一。事后澳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和公开声明表达谴责,中国方面对该指控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指责澳方挑衅。一方面,澳方在中国周边海域的军事互动趋于激进,并与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接连进行联合军演,不断削弱了中澳双方的战略互信。另一方面,鉴于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安全同盟关系,一旦爆发中美冲突,其很大可能会支持美国,这无疑会严重破坏中澳双边关系。即便避免了事态升级,这类军事对抗也会加剧澳国内关于平衡经济收益和地区安全方面的讨论。整体而言,中澳两军在争议海域的直接对抗与碰撞,势必会对当前向好的双边关系造成严重负面打击,这需要两国高层做出成熟稳妥的响应,避免事态继续升级。
二是澳大利亚采取措施限制中国获取关键矿产资源。中国将关键矿产视为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重要基础,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锂资源的大量需求。如果澳方采取限制举措,将会直接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同时,澳方这一举措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破坏,围堵遏制中国科技实力崛起的意图明显。此举有可能触发中国的反制行动,一旦出现这种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中澳关系只会倒退。
三是澳大利亚以安全为由禁止更多中国科技企业及技术。澳大利亚于2018年禁止华为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导致中澳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澳反对党日益关注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中国技术并呼吁政府采取行动,或将对中国的太阳能“智能逆变器”、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和产品采取限制措施。虽然现阶段没有中国产品或企业面临全面禁令的直接威胁,但鉴于华为的先例和澳情报机构对网络间谍活动的日益担忧,以及受到审查的中国商品日益增加,2024年澳政府作出类似限制华为举措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更有甚者,如果澳政府发布全面警告、采取劝阻性监管或合同工具,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禁止采用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中国技术,将对中国相关技术产品的销售和声誉造成重大打击。总体而言,如果澳方以国家安全为由进一步排斥中国高科技企业和产品,无疑会对已经脆弱的中澳关系造成进一步打击,与近年来双方改善关系的努力背道而驰,这也将加剧地区“科技战”的局面。
四是其他安全风险因素不容忽视。例如,澳方对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申请做出不利决定,而对台湾的申请持肯定态度,将影响中澳关系走势;中国收紧国家安全立法也将增加澳方公民在华被拘事件的风险;在太平洋岛国问题上中澳战略竞争并未缓解;在乌克兰问题和中东问题上,如果中国采取救援俄罗斯或与美国对抗的举措,澳方极大可能将站在长期盟友美国这一边,这也会影响中澳关系。
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中澳关系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双方有动力管控分歧、推进合作。此前声呐事件过后双方化解矛盾、管控分歧的成熟态度表明,中澳关系已逐渐形成应对外交风波的韧性。阿尔巴尼斯政府的外交手腕和政策灵活性超出预期,这也是一个较大的乐观因素,澳方有望部分恢复其在中美关系中作调解者角色。此外,澳对华出口近期创历史新高、商界对华兴趣也在重燃,两国人员往来有望进一步增多。鉴于双边贸易利益丰厚,经济回报可能成为中澳关系的稳定压舱石。
下步关注重点
1. 12月17日,塞尔维亚提前举行议会及地方选举,以执政党塞尔维亚前进党(SNS)为核心的党派联盟“塞尔维亚不能停步”宣布在议会250个席位中获得了至少127个席位。但数千名塞尔维亚反对派支持者声称投票涉嫌舞弊、对议会选举结果不满,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抗议活动。最终,塞尔维亚选举委员会决定,全国8000多个投票站中的30多个需要在12月30日进行重新投票,另有5座城市的8个投票站将在2024年1月2日进行重新投票。1月3日的全面选举结果显示,SNS赢得了46.75%的选票,而主要反对党塞尔维亚反对暴力组织(SPN)则获得了23.66%的选票,但反对派团队对结果提出质疑并要求欧盟进行国际独立调查。
2. 2023年12月31日,西班牙正式结束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演讲中总结了西班牙在任期内包括促进欧盟再工业化、保持战略自主权、生态转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等在内的系列成就。自2024年1月1日,比利时将正式接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这将是比利时第13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此次任期至2024年6月30日结束。具体而言,比利时将2024年上半年欧盟的优先事项设置为六大主题:提升法治和民主;加强经济竞争力;继续推进绿色转型;巩固社会议程;保护边境与人民;推广欧洲的全球角色。据悉,2024年上半年对比利时及欧盟来说都十分关键,6月欧洲议会和欧委会将迎来五年一度的换届选举,比利时也将迎来四年一次的议会改选。
3. 2024年1月1日,意大利将接任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重点应对俄乌局势、对华关系等挑战,并关注人工智能和气候等全球性问题。在G20地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强大的美国-欧盟轴心在全球框架中得到强调,G7的作用得到加强,重要程度不断上升。
4. 2024年1月3日,伊朗南部城市克尔曼发生了严重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近百人死亡、逾200人受伤。伊朗总统莱希严厉谴责了这一行为并取消了原定于4日对土耳其的访问。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尽管有关各方极力避免冲突外溢,但近期以来红海危机愈发严峻、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停火斡旋陷入停滞,中东地区本已十分敏感和脆弱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或将迎来新的冲突风险。
成果清单
1.《美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放宽对美盟友出口许可审批政策》:梳理分析美商务部出口管制政策中三项独立规则调整的具体内容、可能影响,并总结其反映出的当前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态势。
2.《美财长耶伦就美中经济关系发表讲话》:从三个方面梳理总结美财政部长耶伦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成立五十周年晚宴上发表的系列讲话,并进一步分析中企在美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美商务部与财政部采取跨部门措施以强化特别指定国民名单(SDN清单)与实体清单协同效应》:分析美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与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采取跨部门执法合作的目标以及具体举措,并总结BIS目前的三大优先执法方向及相关实践的影响。
4.《美商务部宣布审查关键产业半导体供应链涉华情况》:梳理公告的目的、具体内容、建议并分析后续可能的限制举措,同时揭示国会就收紧半导体对华出口管制向拜登政府持续施压的最新成果,以及商务部执法态度的细微转变。
5.《美智库呼吁欧盟加快构建“关键矿产俱乐部”》:总结美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针对欧盟增强其在关键矿产领域影响力所面临的四点挑战,并提出削弱中国影响力、加强与美合作等系列建议,同时分析中企海外关键矿产布局所面临的压力。
6.《欧洲环境署称实现2030年环境与气候目标挑战较大》:在梳理“欧盟第八个环境行动计划(EAP)”监测报告的具体内容基础上,分析欧洲在推进气候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及为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后续合理举措。
7.《欧智库称中欧峰会仍是一场“聋子对话”》:梳理欧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针对中欧峰会成果给出相对消极评论的三点原因,并结合会议背景、相关成果分析中欧关系的后续发展及企业应对举措。
8.《欧智库建议欧盟采取超越关税的更广泛战略来应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总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对欧盟利用关税手段应对中国电动汽车冲击的相关评价,并梳理其针对欧洲电动汽车行业“去风险”所提出的更为温和的三大建议。
9.《荷兰新政府组阁谈判进入“静默期”》:跟踪荷兰大选结束后,联合内阁组建的具体进展。总结第二阶段组阁谈判“勘察员”罗纳德·普拉斯特克(Ronald Plasterk)为解决政党分歧、组建稳定政府所提出的三阶段谈判步骤。
10.《红海局势紧张给全球企业带来冲击》:总结红海紧张局势值得关注的三大动向,并分析其引发连锁反应,对全球企业可能产生的三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