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开始的结束:浅析对等关税对国际工程承包的影响
近期,白宫通过总统令推出名为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的单边贸易政策。最初要求自4月5日起对所有美国自外国进口的商品统一加征10%的基准关税,并对60个经济体追加差异化的附加关税。之后的4月10日,白宫方面宣布暂缓对部分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对等关税。
当前美国方面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短期内会对货物贸易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国际工程承包作为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技术输出的综合载体,未来更长的时期内会受到这项单边贸易政策基于复杂机制的综合性影响,可能会导致行业长期面临系统性压力。
短期来看,对等关税通过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影响货物贸易;中期来看,对等关税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冲击影响服务贸易;远期来看,对等关税通过对国际政治环境的重塑影响技术转移。
🔍短期:成本上升利空美国工程承包,促使承包商关注其他市场
全球范围内,美国是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一个重要区域市场。根据ENR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前250位的工程承包商在美国市场实现约715亿美元的收入,在各区域市场中仅次于欧洲和亚洲,高于中东。
当下,美国的建筑业高度依赖于全球供应链提供建材和设备,本地化的生产能力有所欠缺。对等关税可能会显著提高美国当地工程的项目成本,压缩国际承包商在美国市场的利润空间。若高关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实行,可能会迫使国际承包商减少在美国市场的项目开发,转而将更多资源投入其他区域市场,加剧市场竞争。
目前在美国市场活跃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主要是ACS/Hochtief、Skanska、VINCI、BOUYGUES、Samsung C&T、Kajima等。这些承包商在全球范围内都颇具竞争力。美国市场环境恶化可能迫使这些承包商在全球范围内投入更多资源与中国承包商竞争项目机会。
后续美国可能会通过谈判方式与墨西哥、加拿大就建材、工程设备等产品类目达成一定程度的关税豁免,以稳定美国的建筑业和建筑工人的就业机会。
🔍中短期:美国借关税豁免谈判之机扩散对华的保护主义倾向
美国当下的对等关税政策不是结束,亦非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4月10日面向除中国以外贸易伙伴的暂缓昭示了白宫方面“坐等来谈”的态度,各国与美国之间就贸易政策条款的交换与博弈才刚刚开始。届时美国很可能对各国开出“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等条件,以换取美国方面的关税豁免。这类政策交易造成的结果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产业受影响的范围——除面向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受影响之外 ,面向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出口的半成品、粗加工品也将受到当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对于国际工程承包而言,建材、钢结构、预制件、机电设备等将在此轮贸易政策博弈中受到波及。中资承包商在海外市场的成本将有所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除此之外,贸易政策博弈还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布局的国别选择,相应的工程承包项目机会可能会迎来空间上的调整,热门国别市场可能会发生转换。
总体而言美国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要还是剑指中国,对其他国家可能会相对宽松。对于中国国内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即便出海的风险在升高,但不出海的风险升高得更快。企业出海热潮可能会进一步升温,数量上而言潜在的项目机遇也会增多。
🔍中长期:美国挑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回潮,本地化要求提高
当前,全球各区域的工程承包市场都在经历本地化成分要求逐步提高的过程。出于仅关注己方利益最大化而忽视整体效用损失的逻辑,在美国的挑动下全球范围内大概率会迎来一段时期的保护主义回潮。各国发展进口替代的战略优先级将显著提升,各国本地化成分要求提高的进程将会加速。
对于中资承包商而言,国际业务的属地化能力建设将迎来一场“大考”,通过考验者将迎来集团层面国际化程度的跃进,向欧美同行的业态进一步靠拢;不通过者可能面临海外业务战略收缩的阵痛。
这一阶段国际工程承包属地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摸清吃透业务所在国当地的标准和偏好。相较于工程施工单位的属地化建设水平,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属地化建设水平可能会更具决定性意义。
🔍长期:行业内技术和标准的制定方、输出方才能在下一个周期到来之前把握主动权
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的回潮,促使各方都希望将价值链中利润和附加值更高、更能解决就业、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环节留在本国内,尤以技术与标准最具价值。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在当前基础上所能掌握的高价值环节少之又少。在技术和标准的交流传播渠道愈发狭窄之际,越是能坚持输出技术和标准的一方,越是能填补绝大多数国家在这方面的空白,逐步制造路径依赖。欲将取之,必先予之。
对于中资国际工程承包商而言,在海外市场长期受制于欧美的技术标准,根本上是受制于上一个周期我方未能取得技术和标准上的主动权。全球保护主义回潮“危中有机”,也许是为下一个行业长周期奠定主动权的历史性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