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工承建的阿鲁沙综合体育场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7月19日,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坦桑尼亚阿鲁沙综合体育场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钢结构首件构件顺利吊装就位。项目建设由土建阶段全面转入钢结构施工阶段。
坦桑尼亚国家信息、艺术和体育部副部长
哈米斯·穆罕默德·姆温朱马
高度赞扬中铁建工集团在
项目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高效执行力
精湛建造水准与进度领先优势
他表示,该项目不仅将服务于非洲杯赛事
更将成为坦桑尼亚标志性建筑
对推动体育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坦桑尼亚《每日新闻报》《公民报》等
属地主流媒体对阿鲁沙综合体育场的
建设情况进行了报道
阿鲁沙综合体育场是
2027年非洲杯赛事举办的主场地
坐落于坦桑尼亚阿鲁沙梅鲁地区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座可容纳3万名观众的综合体育场
场内设置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
观众席、贵宾包厢及无障碍观赛区
同步配套运动员热身场地、训练馆、媒体中心
运动员公寓等附属设施
总规划用地14.75公顷
严格遵循国际足联和非洲足球联合会标准建设
阿鲁沙综合体育场采用
下部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部单层空间网格
的结构
创新应用非洲首例
局部桁架单层空间网格钢结构
屋顶采用大开口单层空间网格钢结构
以轻质铝板为装饰主材
兼具工程体量大、工艺复杂
标准要求高等特点
是当前坦桑尼亚在建体量最大
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体育设施
开工以来,项目团队面对
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的多重压力
构建“计划、资源、执行”三位一体的
进度管控机制
科学倒排工期,优化组织设计
实施网格化管理与节点责任制
将任务施工细化到周、到日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督办体系
重点工序穿插施工、流水作业并行推进
有效克服物资供应紧张、雨季施工受限等难题
历经36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
主体结构提前20天全面封顶
获坦方政府高度评价
面对国内加工构件数量庞大
跨国运输周期冗长
多方协同环节复杂等现实难题
项目团队以系统性思维破解跨境供应链壁垒
早在设计阶段便深度介入构件深化设计与分段策划
从源头打通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壁垒
将每个构件的加工精度、运输适配性
纳入前期方案论证
实施国内智能化集中加工、国际班轮定点发运
现场模块化吊装的全链条一体化作业流程
通过搭建涵盖设计院、加工厂、物流公司
施工团队的跨国协同管理平台
实现设计参数、生产进度、物流信息、安装计划的
实时共享与动态调整
针对钢构件运输途中的防腐、固定等特殊要求
专项制定海运包装标准与途中巡检机制
确保每批次构件从出厂到吊装的全周期可控
实现关键节点钢构件加工、运输、安装环节的
零等待对接
为项目按期推进筑牢供应链根基
在境外工程安全管理的复杂语境下
项目团队将“零风险”理念贯穿施工全程
构建起适配多标准、覆盖全场景的
安全管控体系
一方面严格对标坦桑尼亚属地安全法规与
国际工程安全标准
逐条梳理差异点并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细则
建立“全员担责、工序把关、全程追溯”的
闭环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创新安全培训模式
针对当地员工与中方团队的文化差异
项目工程师编写双语安全手册
手把手示范操作流程
常态化开展起重作业、高空作业等专项应急演练
显著提升一线人员的风险预判与应急处置能力
推行每日班前安全交底、每周联合排查
每月体系评审的三级管控机制
对脚手架搭设、临时用电等高危环节
实施“双监护”制度
动态消除雨季施工防滑
夜间作业照明等潜在隐患
最终以“零伤亡、零事故”的安全业绩
成为当地工程安全管理的示范案例
以实打实的成果赢得
坦方政府、行业机构的高度认可
为中国建造在非洲市场的品牌增值
注入硬核底气
面对场地自由膨胀率高达117%的
强膨胀性地质难题
该类土壤遇水剧烈膨胀、失水显著收缩
无法直接作为持力层
项目团队联合国内勘察专家
充分借鉴国际前沿研究成果
通过土样回国实验室检测与
国内先进设备原位测试
全面解析其物理力学特性
创新设计并成功应用
“半刚性防水地基”结构
从根本上消除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质量风险
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提供了
稳定可靠的基础支撑
项目首次在坦桑尼亚引入
方圆扣加固体系
该体系具备良好的可调节性
能适配多种柱截面尺寸
且安装便捷,无需焊接与切割
仅需两人即可完成操作
其结构稳固性强、重复利用率高、不易损坏
解决了模板胀模、跑模等质量问题
确保受力均匀
同时,快速的安装与拆卸流程
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
为项目整体工期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团队始终注重属地融合与责任担当
通过多元举措深化中非民心相通
组织属地工人足球赛、援助周边学校
为当地居民免费供水
义务修建周边乡村道路
同步推进技能培训、管理本地化
持续增强坦方员工归属感与荣誉感
生动诠释共促发展的合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