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重组在即,千亿电投国际即将启航

壁虎投研   2025-09-08 20:13:57

2025央国企改革冲刺:资产证券化提速与电力人民币战略背景下的国家电投重组路径分析

一、央国企改革核心目标:资产证券化率与市值管理双轨并行

  1. 政策提速动因

  • 时间窗口

    :2025年为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收官之年,国务院要求央企资产证券化率达50%(电力类央企需达80%)。

  • 考核机制

    :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KPI,与新“国九条”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的要求形成联动。

证券化路径选择

  • IPO

    :周期长、效率低;

  • 资产注入

    :高效首选,典型案例为中航电测2023年收购成飞集团(借壳上市模式)。

  • 现状差距

    :截至2025年8月,国家电投资产证券化率不足50%,距80%目标缺口显著,亟需通过资产重组破局。


二、战略背景:电力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家电投的全球布局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能源锚点

  • 电力协议新范式

    :在“一带一路”国家推行人民币计价的电站建设与电网运营,绑定长期能源使用权协议。

  • 能源转型契机

    • 全球减碳需求加速新能源替代石油,中国光伏/风电技术输出削弱“石油美元”体系;

    • AI与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推升电力需求刚性,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奠定“电力人民币”底层支撑。

(二)国家电投的国际化整合需求

主体定位关键数据/事件
国家电投

全球最大新能源发电企业

海外资产规模约9500亿元

上海电力

核心国际化上市平台

2025年海外业务占比达30%,覆盖183国

电投国际

海外资产整合平台(2025.7.30成立)

注册地址/电话与上海电力一致

整合逻辑:规避同业竞争、承接集团“增量归口+存量统一”管理目标,打造千亿级国际能源巨头。


三、重组路径实证:电投国际与上海电力整合可行性

(一)国家电投资产证券化进程

  • 现状分层

    资产类型

    证券化率

    整合进展

    新能源

    43.6%

    吉电股份更名为“电投绿能”

    水电

    23.3% → 提升中

    远达环保277亿收购五凌电力

    核电

    0% → 提升中

    电投产融571亿资产置换注入核电资产

    海外资产未上市委托电投国际统一管理
  • 缺口压力:若未上市优质资产(如黄河水电、海外项目)无法证券化,2025年达标无望。

(二)电投国际-上海电力重组证据链

【时间线关键节点】
2025-02-27:集团要求上海电力“承接国际化平台建设任务”
2025-03-05:黄河公司与上海电力共商电投国际搭建方案
2025-07-30:电投国际成立,黄晨任代董事长(兼上海电力总经理)
2025-08-01:电投国际签署境外资产委托协议(涵盖中国电力、黄河公司)
2025-08-12:上海电力修改章程,取消监事会,与电投国际组织架构对齐

  • 核心逻辑推演

    • 同一地址、同一班子、集团内部统称“电投国际(上海电力)”;

    • 境外资产托管协议奠定管理权转移基础。

    • 各上市平台定位明确(核电→电投产融、水电→远达环保、绿电→吉电股份);

    • 中国电力(港股)聚焦国内,上海电力成唯一匹配海外资产的上市平台。

  1. 唯一性承接主体

  2. 整合实质化

结论:电投国际成立本质是为海外资产注入上海电力铺路,后续可能更名“电投国际”实现品牌统一。


四、资本运作推演:重组节奏与市场博弈猜想(※ 注:仅为逻辑推演)

  • 主力操作假想

    • 阶段1

      (当前):股价震荡制造分歧,避免散户过早集中持仓;

    • 阶段2

      :借“九三”回调期宣布停牌,规避大盘波动;

    • 阶段3

      :复牌后借牛市情绪与“千亿资产注入”叙事推动连续涨停,形成长期上升趋势。

  • 长期叙事空间

    :若9500亿海外资产分步注入,可能复制“中国中车”级行情,但需政策与市场共振。

风险提示

本文所述重组逻辑基于公开信息与政策导向推导,不构成投资建议。央企改革进度、资产定价、审批流程均存在不确定性,实际运作或与推演存在偏差。


阅读5756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