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重组在即,千亿电投国际即将启航
2025央国企改革冲刺:资产证券化提速与电力人民币战略背景下的国家电投重组路径分析
一、央国企改革核心目标:资产证券化率与市值管理双轨并行
- 政策提速动因 
- 时间窗口:2025年为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收官之年,国务院要求央企资产证券化率达50%(电力类央企需达80%)。 
- 考核机制: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KPI,与新“国九条”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的要求形成联动。 
证券化路径选择
- IPO:周期长、效率低; 
- 资产注入:高效首选,典型案例为中航电测2023年收购成飞集团(借壳上市模式)。 
- 现状差距:截至2025年8月,国家电投资产证券化率不足50%,距80%目标缺口显著,亟需通过资产重组破局。 
二、战略背景:电力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家电投的全球布局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能源锚点
- 电力协议新范式:在“一带一路”国家推行人民币计价的电站建设与电网运营,绑定长期能源使用权协议。 
- 能源转型契机: - 全球减碳需求加速新能源替代石油,中国光伏/风电技术输出削弱“石油美元”体系; 
- AI与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推升电力需求刚性,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奠定“电力人民币”底层支撑。 
 
(二)国家电投的国际化整合需求
| 主体 | 定位 | 关键数据/事件 | 
|---|---|---|
| 国家电投 | 全球最大新能源发电企业 | 海外资产规模约9500亿元 | 
| 上海电力 | 核心国际化上市平台 | 2025年海外业务占比达30%,覆盖183国 | 
| 电投国际 | 海外资产整合平台(2025.7.30成立) | 注册地址/电话与上海电力一致 | 
整合逻辑:规避同业竞争、承接集团“增量归口+存量统一”管理目标,打造千亿级国际能源巨头。
三、重组路径实证:电投国际与上海电力整合可行性
(一)国家电投资产证券化进程
- 现状分层: - 资产类型 - 证券化率 - 整合进展 - 新能源 - 43.6% - 吉电股份更名为“电投绿能” - 水电 - 23.3% → 提升中 - 远达环保277亿收购五凌电力 - 核电 - 0% → 提升中 - 电投产融571亿资产置换注入核电资产 - 海外资产 - 未上市 - 委托电投国际统一管理 
- 缺口压力:若未上市优质资产(如黄河水电、海外项目)无法证券化,2025年达标无望。 
(二)电投国际-上海电力重组证据链
【时间线关键节点】
2025-02-27:集团要求上海电力“承接国际化平台建设任务”
2025-03-05:黄河公司与上海电力共商电投国际搭建方案
2025-07-30:电投国际成立,黄晨任代董事长(兼上海电力总经理)
2025-08-01:电投国际签署境外资产委托协议(涵盖中国电力、黄河公司)
2025-08-12:上海电力修改章程,取消监事会,与电投国际组织架构对齐
- 核心逻辑推演: - 同一地址、同一班子、集团内部统称“电投国际(上海电力)”; 
- 境外资产托管协议奠定管理权转移基础。 
 - 各上市平台定位明确(核电→电投产融、水电→远达环保、绿电→吉电股份); 
- 中国电力(港股)聚焦国内,上海电力成唯一匹配海外资产的上市平台。 
 
- 唯一性承接主体: 
- 整合实质化: 
结论:电投国际成立本质是为海外资产注入上海电力铺路,后续可能更名“电投国际”实现品牌统一。
四、资本运作推演:重组节奏与市场博弈猜想(※ 注:仅为逻辑推演)
- 主力操作假想: - 阶段1(当前):股价震荡制造分歧,避免散户过早集中持仓; 
- 阶段2:借“九三”回调期宣布停牌,规避大盘波动; 
- 阶段3:复牌后借牛市情绪与“千亿资产注入”叙事推动连续涨停,形成长期上升趋势。 
 
- 阶段1
- 长期叙事空间:若9500亿海外资产分步注入,可能复制“中国中车”级行情,但需政策与市场共振。 
风险提示
本文所述重组逻辑基于公开信息与政策导向推导,不构成投资建议。央企改革进度、资产定价、审批流程均存在不确定性,实际运作或与推演存在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