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海辰储能IPO二度折戟,港股招股书正式失效
9月25日,海辰储能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因半年有效期届满而正式失效。这是继2023年A股IPO折戟后,这家储能行业独角兽第二次上市失败。
招股书失效并非简单的时间问题。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海辰储能面临宁德时代的多起诉讼、美国大客户Powin突然破产、以及市场对其“低研发高专利”模式的质疑。
这家估值曾高达250亿元的储能黑马,其狂飙突进的发展模式正迎来严峻考验。
01 失效倒计时:IPO关键节点的多重打击
海辰储能的港股IPO申请于2025年3月25日递交,由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农银国际及中银国际联席保荐。按照港交所规定,招股书有效期为六个月。
本应是最关键的冲刺阶段,海辰储能却遭遇了一系列负面事件。
6月,美国储能巨头Powin申请破产保护,导致海辰储能一份价值15亿元的框架协议沦为废纸。7月,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8月12日,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纠纷”在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这场诉讼索赔金额高达1.5亿元,相当于海辰储能2024年净利润的一半以上。
9月15日,冯登科妻子发布公开“喊冤信”,称其丈夫“完全不懂复杂的商业竞争”,试图为案件澄清,但法律人士指出其主张缺乏证据支撑。
02 专利迷云:低研发投入与高专利产出的悖论
海辰储能在短短五年内获得4000多项专利的成绩令人瞩目,但这一数字背后存在明显悖论:2024年其研发费用率仅为4.1%,在全球前六大储能企业中处于末位。
这一数据远低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5.14%)、比亚迪(6.85%)和亿纬锂能(5.6%)。2022-2024年,海辰储能研发投入累计仅12.1亿元,不及同期21.5亿元的管理费用。
更令人质疑的是,发明专利申请从公告到生效最快需约两年,海辰储能如何在成立短短几年内获得如此大量的专利?
宁德时代在诉讼中指出,海辰储能587Ah储能电芯与其专利电池的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公认的10%技术代差阈值。而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在离开宁德时代后半年内,就申请了96项专利。
03 财务困境:政府补贴支撑的盈利与激增的应收账款
海辰储能的财务数据表面亮眼:营收从2022年的36.15亿元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129.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9%。2024年,公司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2.88亿元。
然而,细究发现,2024年海辰储能获得政府补贴4.14亿元,是净利润的1.43倍。若剔除补贴,其经调整净利润仅为3.18亿元,净利率不足3%。事实上,剔除政府补贴后,海辰储能主业实际仍处于亏损状态。
更严峻的是应收账款问题。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2.23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83.15亿元,两年增长37倍,相当于2024年营收的6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不到30天延长到2024年的近200天。
同时,公司负债高企: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近百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1%,流动比率为1.29,低于行业1.5的警戒线。
04 低价困局:国内价格战与海外市场变数
为抢占市场份额,海辰储能采取了激进的低价策略。2022-2024年,其储能电池均价从0.8元/Wh暴跌至0.3元/Wh,降幅高达62.5%。
2024年,海辰储能在国内市场的毛利率已低至8.1%,远低于宁德时代的22.94%和亿纬锂能的16.19%。
今年8月,海辰储能以仅73-75美元/KWh的超低价中标沙特阿拉伯两个大型储能项目,逼近国内成本价,引发行业震动。有投资人公开发文质疑这种“低价竞争相当于在破坏全行业盈利格局”。
海外市场曾是海辰储能的“利润奶牛”,2024年其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42.3%。但这一市场正面临变数:美国修订版《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化比例要求大幅提高,且对华储能电池关税大幅上升。
05 何去何从:失效后的三条路径与行业影响
招股书失效后,海辰储能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更新财务数据重新递交,继续推进IPO;二是寻求新一轮私募融资;三是放缓扩张步伐,聚焦盈利能力。
重新递交申请并非没有先例,但海辰储能需要首先解决诉讼和财务问题。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关注的焦点包括“重大未决诉讼、持续经营能力、客户集中度”等。
即便成功上市,海辰储能的商业模式也面临考验。截至2024年底,其厦门基地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99%降至72.1%,重庆基地从2024年上半年的88.4%跌至全年的73.3%。在产能利用率不足75%的情况下,公司仍计划2026年产能超100GWh,这种逆势扩张策略风险显著。
储能行业已进入洗牌期。储能早知道注意到,2025年上半年,申请港股IPO的储能企业达18家,其中仅宁德时代和正力新能源成功上市。海辰储能的IPO折戟,为整个行业的激进扩张敲响了警钟。
---
海辰储能的案例呈现了中国新能源企业狂飙突进后的普遍困境。在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的不正当竞争案中,双方争议焦点之一是电芯技术参数高度相似。
如果法院最终判决海辰储能存在技术侵权,不仅面临巨额赔偿,更可能影响其技术路线的合法性。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海辰储能高达250亿元的估值将面临重估。
招股书失效后,海辰储能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能否真正盈利?在专利诉讼围剿下能否保持技术独立性?在海外市场变局中能否摆脱单一客户依赖?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家储能黑马能否度过当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