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六成中企在东盟盈利 马来西亚是热门投资地
近期,普华永道发布《理性决策 信心上扬 —— 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调研》报告,系统揭示中国企业在东盟地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核心期望及未来商业规划。
该调研由普华永道于 2025 年 7-8 月开展,覆盖 30 家在东盟经营的中资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三分之二,其余企业涉及交通运输、金融、能源与化工、农业、建筑、批发零售等多个行业。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东盟已成为中资企业 “出海” 的重要选择地。
图|中企出海布局东盟地区
《报告》显示,从投资目的地来看,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位列前三,分别有 67%、47%、40% 的受访企业在上述三国开展经营。盈利表现方面,超六成受访企业实现盈利,八成企业对当前投资情况表示满意,且马来西亚的制造业盈利水平高于受访企业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马来西亚将2023-2030 年工业转型聚焦于化工、电气电子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及先进材料、电动汽车等新兴赛道,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并持续吸引中国投资者入驻。
对于中资制造企业而言,“出海” 东盟的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均是其核心考量因素。在投资模式上,95% 的中资制造企业选择以自主投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东盟市场,35% 的企业采用合资合作模式,另有三成受访企业结合多种模式开展投资。
图|中企在东盟投资目的及方式
在东盟投资优势认知上,73% 的受访企业认可“经济增长迅速、市场前景广阔”这一核心优势,57%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成本较低”具有吸引力,47% 的企业则看重“产品易进入其他市场”的便利条件。风险与挑战方面,政策稳定性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政府审批程序复杂、经营成本上升也引发企业普遍担忧。运营管理层面,人才招聘与管理是受访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其次是海外供应链管理、产品与服务成本管理。 而在投资东盟的中、后期阶段,“对当地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与 “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欠缺”成为企业需突破的主要瓶颈。
得关注的是,超七成受访中资制造企业认为,其所在东盟国家的营商环境较两年前有所改善,其中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向好趋势尤为明显。投资信心方面,超八成中资制造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内增加对东盟的投资,充分体现出中资企业对东盟市场的长期看好。调研显示,在投资东盟时,超九成受访企业以新建工厂、销售公司等独资形式进入东盟市场,反映出其优先考虑控制权的长期经营策略。此外,也有部分中资企业选择以合资和合作的形式进入东盟市场,这种方式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资源,快速扩大生产和市场布局。调研中仅有较少的企业采取并购东盟当地企业的模式入驻。
图|东盟地区投资优势
中资制造企业在东盟的组织形式与供应链模式较为集中,95%的企业采用“生产基地+销售”的组织模式,仅有个别企业选择仅销售、生产或研发的单一布局。九成企业选择“基本本土生产,部分本地采购,部分依赖进口”的供应链模式。这既充分发挥了东盟地区生产和经营成本优势,又有效规避了贸易摩擦的冲击,形成了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双重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