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最长公路隧道“花环隧道”右洞提前百日贯通 中塞携手书写欧洲基建新篇章

中交二公局海外之窗   2025-10-21 21:38:30

当地时间10月17日

当最后一层岩壁在微震中缓缓剥落

一道光从洞口那端照进来

由中国路桥承建的

塞尔维亚最长公路隧道“花环隧道”右洞

提前三个月实现了贯通

这一刻施工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有人紧紧相拥

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

对中塞两国建设者而言

这不仅仅是一次工程节点的胜利

更是一场

与复杂地质、与极限工期

与自我信念的较量后

来之不易的凯旋

“就像在豆腐里打洞”

“干隧道这么多年,从没遇到过约束这么多的项目。”项目负责人站在刚刚贯通的洞口,语气中带着感慨。他口中的“约束”,是隧道建设中必须直面的四大难题:

它全程穿越弗鲁什卡·戈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严苛到“每一粒粉尘都要可控”;它要在最浅仅8米的埋深下,悄然穿过日均车流2000辆的21号国道,稍有不慎便会导致路面塌陷;它要穿越12条断层破碎带,超过九成是遇水即软的软弱围岩;它还面临着单日最高2500立方米的巨大涌水风险,地下水极其丰富。

“尤其是最后500米,围岩软得能用手捏碎。”项目总工记忆犹新,“七天沉降35厘米,眼看着裂缝一天天扩大,所有人的心都悬着。”

640?wx_fmt=jpeg#imgIndex=0

分歧与融合:一场技术路线的碰撞

危急关头,中塞双方团队在攻克方案上产生了分歧。中方建议采用刚性更强的“矿山法”,塞方则倾向于柔性的“新奥法”。

“那段时间,会议室里的灯总是亮到深夜。”总工回忆。是各自坚持,还是共同破题?他们决定用实践说话——划出两段试验段,同步施工,用数据决策。

七天后,结果让双方沉默:两种方法均未完全奏效。

困境,反而成为转机的开始。在联合研讨中,中方提出的型钢拱架增强刚度,与塞方建议的及时注浆形成承载拱,渐渐融合成一套新方案:用型钢代替格栅,初支后立即径向注浆,再通过纵向连接增强整体稳定。

“这是中欧施工规范在东南欧地下工程中的一次成功协同。”总工说。方案实施后,沉降量从每日5厘米骤降至不足1厘米,裂缝悄然弥合。

640?wx_fmt=jpeg#imgIndex=1

在自然保护区内“温柔”施工

在生态敏感的自然保护区内施工,建设者们如同在完成一场“微创手术”。

生活污水经自主处理达标后才排放,施工现场设置了多级沉淀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洞口雾炮机与喷淋系统24小时待命。第三方出具的68份环境监测报告,全部符合严苛的环保标准。

当下穿21号国道时,团队在路面布设了密集的监测点,每六小时采集一次数据。最终,隧道悄然穿越,路面最大沉降仅2毫米,往来司机无人察觉脚下的动静。

当2025年2月遭遇最大涌水时,20台大功率水泵同时启动,5000米排水管如血脉般将水引至沉淀池,经处理后用于降尘,实现了“涌水不出洞、污水零排放”。

640?wx_fmt=jpeg#imgIndex=2

贯通之外,更有温暖回响

三年来,项目不仅为当地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更通过46场技能培训,为塞尔维亚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隧道技术的本土人才。

“我从中国师傅那里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塞尔维亚籍工程师米洛什说,“这不仅仅是一条隧道,更是我们成长的课堂。”

在贯通仪式上,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表示:“花环隧道’单洞贯通是塞尔维亚的骄傲,是塞中两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又一项务实合作成果。诺维萨德—鲁马快速路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地区交通压力,提振塞尔维亚北部经济,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感谢中国朋友的帮助,你们为塞尔维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640?wx_fmt=jpeg#imgIndex=3

如今

隧道左洞也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不久之后

这条连接诺维萨德与鲁马的“黄金通道”

将全线通车

成为中塞友谊的又一座丰碑

今天

当中塞两国的建设者

并肩站在贯通的光芒中

他们知道

所有的艰难

都已化为隧道壁上最坚实的注脚

所有的汗水

都在这穿越山岭的通道中

闪耀着

友谊与合作的光芒

阅读58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