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南亚首条水下隧道—孟加拉国国父隧道建成通车
近日,由中国交建总承包的孟加拉国国父隧道正式通车,自此,跨越卡纳普里河车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为20分钟,高度加持孟加拉第一大港口吉大港“一城两镇”战略的实施,助力吉大港成为孟加拉国经济首都。
孟加拉国国父隧道,原名卡纳普里河底隧道,是中孟两国领导人共同见签的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项目之一,也是孟加拉国国内首个水下盾构隧道公路。
隧道位于孟加拉国吉大港市,卡纳普里河入海口处,隧道横穿卡纳普里河底,联通吉大港东西两岸,采用中国规范设计施工,路线全长9.3公里。
这既是中国标准的河底隧道第一次走出国门,也是南亚地区首条水下隧道,更是“中孟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一环。
01
中国制造大直径盾构机首次走出国门
项目盾构隧道段为双洞4车道,长2450米,直径11.8米,面对孟加拉湾入海口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中交天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设计了气垫式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它的开挖直径为12.16米,长94米、重2200余吨。
采用了适宜的刀盘防结泥饼设计,智能防沉降控制技术,泥水循环系统自动控制等多项自创技术,解决了盾构姿态控制困难等多项重大施工难点。
02
中国制造的隧道管片出口第一单
项目采用的隧道管片全部来自国内,由中国交建统一预制,共计2万多片,单个管片重量将近12吨。
管片生产实现自动流水化作业,采用新型智能生产线,全过程电脑控制,盾构管片成功脱离模具成形,从蒸养窑里推出,经监理和海外业主咨工验收合格后方可出运。
为减少运输环节的破损,成品管片按照瓷器标准精心包装上船,从镇江始发,运至上海港,再漂洋过海,经过3500公里,穿越南海、马六甲海峡,最后抵达孟加拉国吉大港,填补了中交大直径管片出口的空白。
03
多项中国首创技术广泛应用
首创一体化接收托架基座
优化套筒和底座给盾构机穿上“轮滑鞋”,装置类似“算盘珠子”的38组钢球基座,再通过智能液压、垂直顶升、水平顶推,钢球基座带动套筒平移,实现了大直径盾构机整体平移转体。
首创一整套始发段管片运输系统
优化后配套台车结构,克服特殊环境下6.45米的巨大高差,解决了明挖暗埋段,未设加深条件下管片、拼装机输送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
首创隧道内部结构一体化模板台设计
实现了可操作性强的主体结构机械化、流水化施工,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得到了国际咨工和业主的高度认可。
04
中国海外大直径盾构隧道专业化团队
打造以韩晓明为团队核心的“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团队,重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和线性培养,开展“一三五”人才培养工程和“8090”英才计划,实施“业务导师+语言导师”的“双导师”带徒制和“每周两小时”学习制,并聘请21名国内外盾构施工领域技术专家授课,高标准培训15场,受培人次500余人。
项目还加强与中国大使馆对接,组织开展青年人才沙龙活动,组织在孟国际化公司和中资企业优秀青年交流研讨,累计引进国内优秀员工36名,业务骨干和专业管理人才23名,培养“技术尖兵”8名,项目当地员工杰西获得“中孟大使友谊奖”。
同时,发挥中方技术人员的“导师带徒”作用,管理人员紧盯现场、言传身教,建立引导和培训相结合的机制,累计培养了1500多名各类技能工人。
孟加拉国国父隧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示范项目,期待隧道的运营通车为孟加拉国人民带来快捷舒适的交通体验,为促进孟加拉国经济社会发展续写中孟友好合作新篇章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