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经贸战略下的境外产业园

国际工程与境外投资   2023-11-30 11:55:03

境外合作园区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

中国对外经贸战略下的境外产业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通过园区发展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园区发展的成就,既得到了我国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提升的印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高层领导互访和重大国际会议中,“中国园区模式”经常被提及。

在国际经济新格局深刻变革、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以及中国对外投资地位演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构想。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深化与有关国家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一带一路”等重大经济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抓手。境外合作园区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

境外产业园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进行经贸往来的平台,成为我国国际经济交往中最具有潜力的一环。中国境外产业园是以国内企业为主体,通过谈判的方式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协议,在协议限定的区域内投资并建设成的产业链完整、集中度高、公共服务功能健全、管理模式便捷高效的产业园区。建设境外园区,是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经贸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境外产业园区是中国特色产业合作的成功模式,已成为“走出去”的集聚平台和对外投资的重要名片,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产业投资合作,实现“产业联通”的重要抓手。

同时,境外产业园区也是一个复杂的公共产品,需要建构的是一整套全新的顶层模式与顶层开发体系,而绝对不是一个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问题。境外经济贸易境外产业园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控股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中资控股的独立法人机构,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我国正处于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关口期,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经济特征。

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各大洲中国境外园区类型统计图

目前我国的境外产业园区共182个,其中农业产业园区54个,轻工业园区31个,重工业园区21个,高新技术园区13个,物流合作园区11个,综合产业园区52个。园区在各大洲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园区集中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这三个大洲,并且农业产业园区在欧洲分布最多,高达28个;轻工业在亚洲分布最多,高达14个;重工业园区在亚洲最多,共计12个;高新技术园区分布在欧洲最多,共计7个,综合产业园区在亚洲最多,高达28个。

由此可知,欧洲的农业发展迅速,且为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亚洲的第二产业依旧盛行,且日益形成以某类产业为概念,以公寓、酒店、办公、会展等服务元素为配套形成规模化的城市综合建筑群。境外产业园区大部分建设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其中新兴经济体最多,高达81个,反映出园区的建设也促进了这类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接促进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产业规划的相互融通,培育新业态,进一步激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活力。比如,我国正式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标志着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成员国经贸合作从项目带动进入制度引领的新阶段,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重大项目方面,各项合作正扎实推进。譬如,“一带一路”倡议经贸合作下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境外产业园等也都陆续建成。

640?wx_fmt=png&wxfrom=13&tp=wxpic

中国的境外产业园不再只是单一或单方面向国外输出产能或技术,而是集成复合优势,从前期建设、园区开发,到后期运营管理服务整体打包输出。通过注重与当地的共享融合,共享平台基础设施、专业管理服务、创新资源,打造与东道国的“利益共同体”。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加快往外走的步伐。毫无疑问,对于国家而言,发展海外产业园区,不仅能够促进与海外当地的经济与技术交流,而且还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意图,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届时,一旦产业园区发展成熟,则更能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也可以快速达成贸易协作,以同国外企业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图39-1: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分布图

自200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境外产业园建设意见的批复》,全而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境外产业园建设。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摸索和实践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当前,境外产业园区发展已初具规模,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创新了对外投资合作新方式,探索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中国的境外产业园不再只是单一或单方面向国外输出产能或技术,而是集成复合优势,从前期建设、园区开发,到后期运营管理服务整体打包输出。通过注重与当地的共享融合,共享平台基础设施、专业管理服务、创新资源,打造与东道国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推动国内开发区异地建园,或者帮助沿线国家新建园区,既能有效推介“ 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也是相关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契机。通过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流动,推动资源要素跨国高效配置,实现多国市场深度融合。

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图39-2:中国境外产业园区与项目国加入亚投行时间相关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与项目国加入亚投行时间存在相关性,排除数据缺失的7个园区,总计有效数为175个。统计在亚投行成立后,境外产业园区所在国家的个数,与既加入亚投行且有中国建设的产业园区的国家个数。

共同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有利于释放联动效应与外溢效应。“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体量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协同优势,全面促进区域内贸易创造。“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产能合作以及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够以此逐步建立自己的制造业基础,促进贸易产品升级,从而避免一些国家靠单一资源出口而陷入低收入陷阱,改变一直以来仅是作为世界贸易发展的过道而沦为经济凹陷地区的局面。

中国通过创新价值链的关联,筹建了丝路驿站、丝路银行,为境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本服务,从而在产业链、贸易链和创新链之间,建立走横向关联。通过一系列价值链的重构工作,使横向、纵向、虚实等不同板块、不同维度的产业链、资金链、贸易链、创新链,以“价值链聚合”为中心,融合了内部的资本与产业,形成了类似莱茵模式的企业、产业及金融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圈,与东道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单纯的资本输出转向以资本为核心带动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以境外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技术、标准、融资等相关配套服务整体输出。

透过现象看本质,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在本质上是产业集群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一般企业单独投资相比,境外产业园区的优势在于进驻园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到“集群效益 ”,比如基础设施和配套资源的共享、综合交易成本的降低、技术溢出的创新环境等。

建立境外产业园区可以促使企业形成海外产业链优势,通过抱团式海外投资,帮助其获取与东道国政府谈判的更大优势,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使企业“集中、有序、理性地走出去”,进而降低国际化运营成本和风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既有经济互补、产业互补和形成产业规模经济的意义,也有积极推动东道国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及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功能。

对中国企业来说,产业社区其实是产业聚集之所,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同时,产业园区设立了完备的法律、通关、金融等服务体系,帮助中国企业更顺利地专注在自己的优势上、融入当地经济环境,而不是遭遇“异国窘境”。对于当地来说,这些产业园区将是一剂强心剂,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联动提升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境外产业园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合作进程很艰难。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走出去”的时间还比较短,对其他国家的法律、政策、经济、文化等都缺乏深入了解,与当地融合起来比较困难;第二,工业园需要将我国经济发展经验与落地国家和地区的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需要把优秀的要素集中在特定的空间当中,这种融合也需要一个过程;第三,中国基本上是企业主导,而且是国有企业主导,这需要动员该国方面的力量,形成走出去的合力;第四,这些园区基本是工业园,只有斯里兰卡是一个综合体,除了临港的产业区,还有很多住宅和商业;第五,这些产业园的规模都不大,因为土地是很大的问题,会涉及地方的很多利益,短时期难以解决。

阅读1574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