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开发走向新战场,美国单方面“跑马圈地”扩大北极主权

矿业汇   2023-12-26 21:52:02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美国国务院12月19日发布声明,单方面宣布扩大对北极和白令海大片区域的外大陆架(ECS)的主权要求。据悉,此次美国提出主权要求的大陆架的区域在战略重要性日益增强,其地区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根据国际法,各国对基于其大陆架边界的海床上和海床下的自然资源享有经济权利。

在全球加大力度保护对未来技术至关重要的矿产供应之际,美国无疑对潜在资源丰富的海床的开采权充满了“觊觎”。这也给众多国家提了一个醒,矿产资源的争夺,正在逐渐走向深海。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于2008年进行的最新评估估计,北极圈内约有900亿桶未发现的石油和47万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以及电气化所需的关键金属。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际海事法主席James Kraska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国大陆架含有50种硬矿物,包括锂和碲,以及16种稀土元素。

然而,这一估计大多基于陆地研究,海上潜力很大程度上尚未勘探。

近些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各国对锂、镍、钴等关键矿产的需求日益增长,陆上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国家和国际矿业公司开始关注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

640?wx_fmt=png&from=appmsg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约翰·梅罗(John Mero)在其出版的《海底矿产资源》一书中,认为海底将成为满足全球矿物质需求的主要供应来源。1963年,在时任原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建议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石油物探、海岸带地质调查,开启了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先河。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原则宣言》,指出海底应保留专供和平用途。1994年,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是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范“区域”(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及其底土)内深海海底矿产的勘探和开发。

640?wx_fmt=png&from=appmsg

由于深海采矿技术不成熟、陆上矿产资源供应充足等因素,各国并未开展大规模深海采矿活动。

目前各国进行的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3种深海矿产资源:

深海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包括锰、铁、铜、镍、钴、铅、锌及少量贵金属;

深海热泉附近形成的多金属硫化物(即“深海块状硫化物”),富含铜、铁、锌、银和金;

覆盖在海底海山斜坡及顶部的富钴结壳,含有铁、锰、镍、钴、铜和包括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稀有金属。

美国、日本、挪威、英国等国家以及加拿大金属公司(The Metals Company,TMC)等国际矿业公司积极开展深海矿产勘探和环境评估。

2022年8月,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机构曾在茨城县沿海成功测试海底开采技术,其深海钻井船“Chikyu”能够将管道延伸至2470米深的海底,每天可泵送约70吨泥浆进行筛选。日本政府计划在小笠原群岛和南鸟岛附近6000米深的海床中开采富含稀土的泥浆以寻找稀土元素,并计划在5年内开始勘探工作。

2023年3月,加拿大金属公司发布了对旗下NORI-D多金属结核项目(位于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估的评估结果,认为海底钴镍矿开采技术与陆上开采钴镍矿的现有技术路线相比,可显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023年11月,该公司表示将派出一个团队返回NORI-D进行环境研究,以评估海底多金属结核收集试验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预计将于2024年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商业采矿许可证申请,并于2025年开始生产。

目前,深海采矿还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实现对海底矿产的商业化、大规模开采。但技术的滞后并不影响相关国家的“跑马圈地”。截至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虽然尚未向任何机构颁发任何深海采矿许可证,但已为俄罗斯、韩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瑙鲁等10余个国家签发了30多个深海资源勘探合同。

由于国际海底管理局对于各国采矿活动并无强制约束力,因此各国对于海底区域的“争夺”日趋激烈,未来深海矿产资源将成为各国资源争夺战的新“战场”。

阅读1645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