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关于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思考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2024-01-11 11:24:02

640?wx_fmt=jpeg

2023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年。总体来看,当下中国及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为中资企业赴海外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全球经济尚在抗通胀、防衰退、促增长之间艰难平衡,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资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仍面临多重风险叠加,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对新形势下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应对建议以供参考。

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现状

目前,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海外投资项目从单纯的股权投资向“投建营”一体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依托“投建营”一体化运作模式,一批央企产品(例如高铁、核电、电站等),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为我国亮丽的名片;二是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新融资模式,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的融资难题,打造了中老铁路、中白工业园等在内的一批标志性工程;三是在注重投资收益的同时,提升企业声誉口碑逐渐成为海外投资决策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中资企业通过海外投资,积极参加投资项目所在国惠民工程,如2017年投资建成的“中巴经济走廊”标杆示范项目卡西姆港燃煤电站为巴基斯坦400万户家庭送去了光明。

当下,中国经济整体形势稳中求进,全面有序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经贸合作将更加紧密,与世界共享发展新机遇。可预见中资企业出海投资、拓展业务将步入深度开放期。从长远看,中资企业要保持国内的竞争优势,也需要达到其国内与海外的实力平衡。因此,海外市场变成了一个热点,很多中资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等国家层面的布局与安排,中资企业海外投资事业有着光明的前景。然而,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仍会对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事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不同层面的风险,应引起已经或正在筹备赴海外开展投资业务的中资企业高度关注和特别重视。

面临的风险

一、项目建设风险

“投建营”一体化已成为中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趋势。我国大型国际工程承包集团,如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等,无一例外都已经建立包括投融资、建设、运营与维护的海外项目全产业链。其他顶级“中字头”资本运作类央企,如中信集团、中国电信等,也在加强自身工程建设能力,成为具备全产业链的综合投资商。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下,企业既是投资方,同时也是承包商,既存在以小投资带动总承包的优势,同时也面临投资和建设双重风险。项目建设不能按期完工,项目运营和退出就无从谈起,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收益也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后疫情时代,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可能面临全球通胀导致的成本及费用上升,疫情期间原材料生产及供应停滞所带来的后期赶工、运输、仓储费用增加,需要寻找替代供应商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供应链中断,境外人员不足,需重新培训、招募人员等局面,引发项目建设不能按期完工的风险,进而影响投资回收和投资收益率。

二、可融资性风险

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刺激经济。后疫情时代,为抑制疫情期间量化宽松导致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至2023年5月,本轮加息已达10次,累计加息500个基点,各国均面临较重的外债负担,更有甚者国家主权评级受到穆迪、标普、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降级,严重限制了各国继续依靠债务融资,从而削弱了投资项目所在国政府的融资能力。此外,中资企业出海开展投资,现有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以各种形式的贷款为主,直接融资量很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足,部分投资项目所在国仍倾向于使用美元,进一步限制了海外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引发海外投资项目可融资性风险。

三、跨文化交流风险

随着世界各国逐步恢复正常人员往来,中资企业与投资项目所在国官方、民间的交往增多,难以避免将出现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产生的摩擦。同时,近年来西方多国提出“重建美好世界”、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伙伴计划等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针锋相对,炒作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试图离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而投资项目所在国往往主要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缺少直接了解中国的渠道。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中资企业赴海外投资时遭遇跨文化交流风险,一定程度上对投资决策和项目进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非传统性安全风险

新冠疫情导致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许多中资企业传统的海外投资目的地所在国近年来失业率不断上升,贫困人口增加、出现粮食及能源紧缺,个人及群体压力不断累积,各种社会矛盾显著增加。叠加2022年起爆发的俄乌冲突等地缘紧张局势,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和分裂势力等非传统性安全风险大为增加。非传统性安全风险具有强烈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和杀伤性,一直是影响海外投资财产和人员安全以及投资信心的关键因素。

思考与建议

一、提升“投建营”一体化运作能力

总体而言,“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打通了“投、融、建、营”全过程,对企业将项目运作范围向前扩展到投融资,向后扩展到项目建设与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中资企业在运作“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时,应对项目的工程建设环节予以特别的重视,积极防范、化解项目建设风险,确保项目能按时保质完工。另一方面中资企业面对海外多元、复杂的国情、政情,文化、体制差异,必须打好根基,健全各项机制。要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从项目投资概预算、工程造价测算、项目运营管理、绩效考核激励等方面不断完善“投建营”一体化管理机制,通过科学、先进的管理体制降低项目建设风险。

二、探索创新的融资模式

在全球进入通胀周期、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贷款利率不断走高的大背景下,中资企业需要加强对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的创新,探索海外投资项目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寻求混合币种融资方案,多角度解决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融资性难题。例如,在中老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老挝经济体量较小,财力不足,项目融资存在困难。按照“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原则,经过中方研究论证并与老方磋商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中方在既有贷款政策基础上做了突破,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向老方提供了大部分资本金的贷款,及一部分人民币贷款,同时老方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由财政预算安排部分配套资金。中老两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密切配合,创新合作模式,优化融资方案,发挥集成优势,共同解决了项目可融资性难题。

三、深化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

在开展海外投资过程中,中资企业应让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先行,密切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遇到由于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误解,要主动、透明地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把事实以真诚的态度、巧妙的方式传递给各方。中资企业应重点抓好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并落实早期成果,已经在建或筹备的项目,要监督落实,按期完成,积极宣传投资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和对当地经济社会所作的贡献,赢得当地民众的真心拥护。

四、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中资企业赴海外投资应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严控赴高负债国家和政局不稳定、高风险国家(地区)、敏感国家(地区)投资,严控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跨境利益主体复杂的海外投资项目。中央企业严禁参与境外投资负面清单“禁止类”的投资项目。若重大投资项目涉及高风险国家或地区,需满足企业内部和国家部委有关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

结语

虽然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后疫情时代,中资企业对外投资仍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充满风险与挑战。中资企业应在开展海外投资业务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切实做到防范、化解风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收获投资合理回报。

2420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