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本币结算协议对新能源合作的影响分析

华桥研究院   2025-05-26 20:44:04

(一)2025年5月25日,中国与印尼签署《促进双边交易本币结算合作框架》,标志着两国金融合作迈入新阶段。结合印尼作为全球镍资源核心供应国(占全球储量22%)、中国主导新能源产业链的格局,这一协议将深刻重塑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模式。

(二)新能源产业链投资加速“去美元化”,降低镍资源采购成本:印尼对华镍矿出口(占中国进口量80%以上)若以人民币结算,中企(如青山集团、宁德时代)可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预计每年节省汇兑成本3-5亿美元。

(三)印尼本土镍加工企业(如ANTAM)接受人民币支付后,可直接采购中国设备(如华友钴业高压酸浸HPAL技术),缩短供应链周期。

(四)电池合资项目融资便利化,中印尼合资电池厂(如宁德时代与IBI的60GWh项目)可通过人民币/印尼盾双币融资,减少对国际银团贷款的依赖,融资成本下降1-2个百分点。

(五)印尼主权财富基金(INA)或通过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专项投资中资新能源项目(如雅加达-万隆新能源重卡换电走廊)。

(六)新能源关键材料供应链“区域闭环”,镍-锂-电池一体化布局:中资企业可利用本币结算优势,在印尼构建“红土镍矿→高冰镍→硫酸镍→三元前驱体”全链条(如格林美印尼基地),绕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敏感实体”的限制。

(七)印尼政府可能以人民币计价推出“镍资源配额拍卖”,绑定中企长期投资承诺(如2040年前锁定200万吨镍权益)。

(八)消解欧美贸易壁垒,中国从印尼进口的电池级硫酸镍(HS Code 2833.99)若以人民币结算,可避免美国针对中国原产材料的关税(如301条款对锂电池材料加征25%关税)。

(九)印尼产电池组件(如宁德时代印尼工厂的LFP电芯)经本币结算出口至欧洲,可满足欧盟《新电池法》的“碳足迹标签”要求(印尼绿电占比超30%)。

(十)可再生能源基建与绿电交易绑定,“电矿联动”模式升级,中资企业在印尼建设的水电/地热电站(如中国电建阿萨汉水电站)可通过人民币计价售电,直接供应当地镍冶炼厂,实现“绿电-绿镍”闭环(单吨镍碳足迹降至8吨CO2以下,满足欧盟CBAM标准)。

(十一)印尼可能允许中企以人民币投资其国家战略项目(如新首都努山塔拉地热开发),换取中国采购绿电凭证(I-REC)。

(十二)跨境绿氢贸易试点,建议中石化与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可合作开发苏拉威西岛绿氢项目,利用人民币结算出口至中国东部港口(如宁波),替代澳大利亚高价氢源。

(十三)技术标准与区域价值链主导权,换电/充电标准输出:中国主导的换电标准(如宁德时代骐骥换电站)可通过本币结算协议绑定印尼市场,要求当地运营商采用中国接口协议(如GB/T 20234),消解日韩竞品(如CHAdeMO)。

(十四) 印尼网约车平台(如Gojek)若接入人民币结算系统,可能优先采购中国新能源车(如比亚迪D1),形成“支付-车辆-能源”生态闭环。

(十五)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拓展:印尼央行数字货币(Digital Rupiah)与数字人民币(e-CNY)互通后,中企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支付镍矿采购款,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如追踪ESG数据)。

(十六)地缘政治与第三方市场协同,对冲美国“矿产盟友”围堵,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试图将印尼纳入关键矿物联盟,但中印尼本币结算削弱美元绑定,使印尼在MSP中的角色趋于“战略模糊”。中国可联合印尼在东盟推动“新能源本币结算集团”,吸纳越南(稀土)、菲律宾(镍)等国,抗衡美日“供应链韧性倡议”。开拓穆斯林市场绿色金融: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穆斯林国家,可与中国合作发行“清真绿色债券”(以人民币计价),吸引中东主权基金(如沙特PIF)投资中印尼新能源项目,形成“中国技术-中东资本-印尼资源”三角循环。

(十七)印尼政策反复性,若2024年印尼大选后新政府调整资源民族主义政策(如提高镍出口税),可能冲击中资项目收益。人民币流动性管理:印尼国内人民币池规模有限(2025年预估约800亿元),大额交易仍需美元中转,削弱本币结算效率。技术标准竞争:欧盟可能以碳关税施压印尼排斥中国标准,迫使印尼在新能源基建中采用欧系技术(如特斯拉NACS充电协议)。

(十八)新能源“金属-货币”双循环成型,中印尼本币结算协议不仅为新能源合作降本增效,更标志着中国从“资源购买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跃迁。短期看,双方将聚焦镍资源人民币定价权与绿电联营;长期则可能形成“东南亚资源+中国制造+本币结算”的新能源区域价值链,倒逼全球产业链重组。若这一模式复制至非洲锂矿(如刚果(金))、南美铜矿(如智利),人民币国际化将与新能源革命深度耦合,重塑21世纪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阅读3914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