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供链“走出去”带动中国企业韧性出海
今年以来,尽管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产业链加速重构等复杂局势,中国对外投资仍保持韧性,产业链供应链“走出去”的步伐铿锵。这一点从中国企业出海捷报频传中可见一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凭借多元优势布局全链条生产,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全球产业布局,将含金量高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创新成果带到世界各地,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
01
严峻形势下仍显韧性
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1-6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5748.6亿元,同比下降5.1%。其中,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688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5188.9亿元,同比增长0.6%。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哲表示,上半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略有下降,但我国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走出去”韧性仍在,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更加坚定。上半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保持增长态势,与我国企业持续深耕海外实体经济,全球运营基础更稳,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延伸方向迈向高附加值领域密不可分。其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布局的重点,并从以基础设施合作为主逐渐升级为优势产业链供应链的合理有序布局。聚焦制造业、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构建起多元化、韧性强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网络。数据显示,1-6月,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58.5亿元,同比增长2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也表示,上半年,我国对外投资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劲韧性,原因在于产业链供应链“走出去”成为对外投资合作的关键驱动力,呈现出结构优化、模式升级与战略应对并行的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一是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整合推动投资结构优化。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加速出海,表明中国供应链出海不再局限于终端制造环节,已延伸至研发、仓储、销售与售后等全流程环节。二是抱团出海模式助力产业协同与风险共担。相较传统的单一企业扩张模式,集群式“抱团出海”有效分散风险、形成合力,推动上下游联动布局常态化。三是多元化布局成为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限制与安全审查形势,中国企业加快了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产能布局步伐。
02
多重挑战中亟待破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加快产业链供应链“走出去”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必选项,但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张哲表示,一是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部分国家推行本地化战略、强化投资审查,给我国企业带来合规和准入压力。二是部分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存在重复建设、协同不足、风控薄弱等问题,关键资源、人才、物流等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效能有待提升。
吕越也有同感:“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内部管理的挑战相互交织,对中国企业的全球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企业需以创新驱动,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政府与行业协会则应强化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助力企业突破外部制约,实现更高质量的‘走出去’,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繁荣持续注入动力。”
张哲建议,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走出去”可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引导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一体化出海;二是以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海外园区为抓手,建设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平台;三是加快构建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增强企业海外抗风险能力;四是健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协同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