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储能扩张加速,2025年装机规模预计增长23%

储能早知道   2025-10-22 22:18:04

随着可再生能源转型加速,储能技术正从绿色能源的“可选项”变为电网稳定运行的“必选项”。

根据BloombergNEF最新报告,全球能源储能新增部署量将在2025年达到92吉瓦(247吉瓦时),较2024年增长23%。

这一增长主要由中国和美国市场驱动,同时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也因支持性政策、公用事业采购和电力市场 dynamics 而加速部署。

到2035年,BNEF预计全球累计储能容量将达到2太瓦(7.3太瓦时),是目前水平的八倍。

01 全球市场格局

中国和美国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储能市场的地位。

中国在2025年将占据全球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50%以上。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9491万千瓦,五年增长近30倍,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

美国则贡献14%的增量,尽管政策变化带来不确定性,但市场参与者正快速适应新环境。

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预计将从2026年开始在年度储能新增装机方面超越美洲。

成熟市场如德国和英国将继续保持增长,而意大利的新拍卖计划将推动2030年后的进一步容量增加。

02 政策驱动与发展

政策支持已成为储能市场扩张的关键驱动力。

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投资税收抵免政策激发了市场投资热情。尽管特朗普政府带来的政策变化引发不确定性,但最终立法保留了储能投资税收抵免。

中国则在2025年9月设定了新的储能目标,展示了其对储能行业的承诺。

德国从2025年1月起推行动态电价,促使居民和工商用户配备储能以利用电价波动。

澳大利亚政府推出的“廉价家用电池计划”,为家庭和企业安装电池系统提供约30%的前期成本补贴。

03 长时储能正迎来风口

锂铁磷酸盐(LFP) 电池因其成本优势和更长循环寿命,在固定式储能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

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时长正在从传统的4小时延长至6-8小时,使其能够与其他长时储能技术竞争。

这些6-8小时项目正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等多个市场规划中。

多元技术路线也在并行发展。湖北应城的3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已并网运行,系统效率大幅提升。

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展现突出优势,美国缅因州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可实现12小时持续放电。

04 区域发展亮点

欧洲正在努力解决分布式光伏消纳瓶颈。德国通过立法要求新建建筑配备储能系统,分布式储能渗透率5年内提升8倍。

北美的储能发展主要由市场政策和需求驱动。德州电力可靠性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电池储能在2025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提供了4.3吉瓦的调峰能力。

澳大利亚受极端天气和电价上涨影响,储能价值凸显。2025年7月起,澳大利亚全国多个地区的默认批发价上涨,部分地区涨幅高达9.7%。

中东地区则以37.55吉瓦时的规模位居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区域之首。

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电网基础设施受损的国家,光伏+储能正成为替代柴油发电的可行方案。

非洲大陆拥有全球60%的太阳能资源,但总发电量仅占全球的3%。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非洲储能装机容量可能达到28吉瓦;到2050年有望突破140吉瓦。

05 应用场景多元拓展

储能应用已从单一调峰向多领域延伸。

在**电网侧**,大规模储能在电网调频、调峰领域作用突出。美国PJM电网数据显示,储能参与频率调节响应速度比传统机组快10倍。

在发电侧,风光储一体化成为行业标配。2025年全球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储能比例达38%。

在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显著提升。家庭储能与电动汽车V2G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分布式储能资源聚合效应。

06 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储能产业快速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层面,结构性矛盾突出,锂电占比过高与长时储能技术短板并存。

市场机制上,容量电价机制尚待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不足,多元价值释放受阻。

供应链方面,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的地缘政治风险与价格波动对产业稳定发展构成挑战。

多国正在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应对原材料压力。2025年全球电池回收能力达120吉瓦时,回收锂利用率提升至35%。

中国则提出建立退役电池强制回收责任制,提升材料循环利用,保障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

未来十年,全球储能产业预计将保持约23%的复合年增长率。到2035年,累计容量预计将达2太瓦/7.3太瓦时,比2025年水平增长八倍。

随着各国电网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储能已不再是电网的“可选项”,而是不可或缺的支柱。

阅读717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