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幻觉」,刚刚废掉了一个国际工程标

走出去情报   2025-11-18 13:52:03

一场由“竞争对手”揭发的“AI事故”

一份280页的“完美”标书澄清文件,最终导致了一家欧洲承包商的废标。

这个“管理事故”的起承转合,值得我们每一位管理者深思:

“异常低价”:波兰承包商Exdrog在一个道路项目中投出了“异常低价”(ALT)。

“完美澄清”:按照惯例,业主方要求他们澄清。Exdrog很快提交了一份长达280页的澄清文件,旁征博引,看似无懈可击。

“对手发难”:关键的角色登场了。 它的一个竞争对手,在审查这份文件时,发现了一个致命漏洞:Exdrog为证明其财务稳健而引用的“税务文件”,在波兰的公共数据库中根本不存在。

“AI幻觉”:最终调查证实,这是AI的“幻觉”(Hallucination)。Exdrog试图用AI来“合理化”自己的低价,结果AI“高效”地为他们捏造了事实。最终,标书被裁定为“误导”并遭到废除。

这个故事,不是遥远的“行业新闻”。

而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我们所有中国承包商都必须即刻正视的“前车之鉴”。

问题的本质:AI只是“症状”,“管理真空”才是“病根”

这起事件的警示性极强,因为它暴露了一个核心矛盾:

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

这不只是AI的“幻觉”,更是管理的“真空”。

Exdrog的总裁否认“故意”使用AI。这个细节,比“故意”更值得我们警惕——它证实了,一线团队的执行,已经超出了总部的管控视野。

AI只是工具,它本身不会犯错。真正的“病根”,是我们在“异常低价”的压力下,默许了追求效率而牺牲合规的动作变形。

当一线团队为了效率而“野生”地使用AI,而总部的审核机制没有跟上时,“事故”就只是时间问题。

AI的“效率悖论”:海外工程的“专业”场景与“审核”难题

我们必须首先共情“海外一线”的现实:

国际工程的投标,不仅是“时间紧、任务重”,更是“语言不通、法规不明、标准繁杂”。

当一线团队面对一份几百页的合同、一份陌生的当地国税法、或一份紧急的法语环评报告时,他们使用AI来提升效率,是一个理性的、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最”高效的选择。

问题不在于使用AI,而在于这带来了一个“效率悖论”:AI在“海外”这个特定场景下,既是“神器”,也是“陷阱”。它暴露了两个亟待解决的管理难题:

一是风险的“专业”伪装

AI在海外工程中的“幻觉”是极其危险的。它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往往会“伪造”一个看起来非常合理的当地条款,或一个不存在的判例——就像Exdrog案一样。这对审核的挑战极大。

二是审核的“责任悬空”

AI带来的,表面是效率的提升,实质是审核责任的“悬空”。总部的法务、财务团队,如何有能力去核实一份AI生成的“乌兹别克斯坦”的税法引用?一线团队也同样缺乏鉴别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无人能(或无人敢)签字负责的“审核断点”。

即刻行动:我们必须采取的管理措施

面对这个已经发生的难题,观望和讨论已经不够。国复咨询认为,管理者必须即刻采取穿透式的管理措施:

第一,技术越快,审核越要“慢”且“重”。

必须立刻建立“人工强制复核”节点。AI生成的任何关键内容——特别是涉及法规、财务、业绩、关键报价假设的部分——必须有第二双、第三双“人眼”审核签字。

第二,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穿透”。

管理层不能只看那份“完美”的最终标书,必须穿透到标书的生产过程。明确AI工具的“白名单”和“负面清单”。哪些能用,哪些禁用,如何复核,必须立刻形成章法。

第三,回归战略:重估“异常低价”的代价。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如果一个报价,需要用AI去“编造”理由才能自圆其说,那么该担心的,已经不是AI了,而是这个项目本身的战略价值。

结语:标书是形式,管理才是根

工具永远是中立的,但使用工具的人,必须有立场。

AI可以放大效率,但它不能承担责任。

标书可以由AI生成,但信用只能由人来背书。

管理的尽头,不是对抗效率,而是驾驭风险。毕竟,投标的关键,不在指标设计,而在风险共识

阅读1444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