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陷外交危机 中东安全风险持续走高
自巴以于10月7日爆发新一轮大规模军事冲突以来,双方交战范围已遍布北加沙所有区域。至11月5日,以军与哈马斯历经多次交火,双方均付出较大伤亡代价。
随着加沙局势不断升级,国际舆论也在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偏向以色列一方的西方国家民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对以色列施加更大压力促其停火止战。而相当数量第三世界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也出现召回驻以大使甚至与以色列断交的风潮,使以色列陷入严峻的外交孤立中,其在中东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持续走高。
截至2023年11月7日,巴以新一轮冲突已持续超过1个月。双方在本轮冲突中超过1.1万人死亡。根据加沙卫生部门的通报,在加沙死亡的超过9900人中,妇女与儿童的比例超过2/3,其余也多为平民。冲突已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以色列军队持续对平民设施进行打击的行动,导致其外交陷入空前孤立。
据外媒(路透社、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1月6日,南非政府宣布将在未来数日内召回该国所有驻以色列外交官,以表示对以军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回应。而此前,已有包括北约成员土耳其在内的数个国家(洪都拉斯、约旦、巴林、哥伦比亚、智利)宣布召回驻以大使,而玻利维亚更宣布与以色列断绝大使级外交关系。而部分西方国家也爆发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停止援助以色列,制止在中东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 与之相呼应的,还有部分阿拉伯或穆斯林国家或派别武装已公开表示将把以色列视为敌对国家甚至对其宣战。
同样在11月6日,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称,该武装组织在过去的数小时中向以色列境内发动新一轮无人机袭击,目标是以境内的敏感军事设施,包括导弹发射基地和机场,造成这些设施停止工作数小时之久。而在此前,胡塞武装发言人亦曾对媒体宣布动用导弹和无人机打击以军目标。中东局势也因此更为复杂。
自10月7日巴以在加沙地区爆发新一轮冲突以来,以色列发动对加沙地区的围困和空袭,制造大量平民伤亡与相关的人道主义灾难。使以色列的“反击行动”丧失了道义支持。而以国内犹太复国主义者又不断迫使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不得不保持对外强硬,无视一切停战促和的建议,甚至杀害联合国在加沙的工作人员,轰炸联合国人道主义物资屯放的仓库。从而陷入空前的外交孤立状态。
自10月31日玻利维亚外交部副部长宣布波决定与以断交以来,不断有其它国家跟进,宣布召回驻以大使,降低两国外交关系等级等。
10月31日,南美国家智利与哥伦比亚分别宣布召回驻以大使。
11月1日,约旦外交与侨务部宣布召回约旦驻以大使,以示对以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抗议。约旦同时还宣布不再允许已离开约旦的以驻约大使返回驻约旦的以色列使馆。
11月2日,巴林代表理事会(众议院)发表声明,宣布自当日起巴林王国召回驻以大使。并暂时终止与以的经济合作关系。
11月3日,洪都拉斯外长雷纳宣布,鉴于“巴勒斯坦地区面临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洪都拉斯决定召回驻以大使。
11月4日,土耳其外交部发表声明称由于“以军频繁袭击平民……拒绝停火呼吁,并对联合国人道主义物资的运输进行阻挡”,土耳其决定即刻召回驻以使馆的大使及其他高级外交官。针对连续的多国召回驻以大使的行为,有外媒分析认为,随着土耳其、南非等较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加入对以的外交“制裁”,将可能在未来引发更大的外交事变,将有更多国家宣布召回驻以使馆人员甚至断交。以色列将陷入自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外交危机。
在深陷外交危机的同时,以色列周边环境形势也在持续恶化,黎巴嫩真主党在近一个月时间中与以军在以北部边境发生多次相互炮击,造成当地一些军事设施被摧毁;叙利亚政府军支持的武装组织也在戈兰高地不断发动针对以军的袭击;而也门重要的政治军事派别胡塞武装,更是公开对以宣战,称将在未来数日和数周对以境内目标发动袭击。此外此前在巴以冲突中维持中立态度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等国也出现反以倾向,尤其是卡塔尔曾一度作为以色列和哈马斯接触的中间人,但在10月17日也公开拒绝以色列作为调停人的请求,同时还称将对执意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断绝天然气供应。
而沙特则与伊朗磋商后与其他数个阿拉伯国家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平民目标的袭击,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军事行动。 中方特卫安全专家提示,在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约1个月的当前,以色列不仅面临外交上的严重孤立,且还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周边形势。
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导致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和解的希望日趋渺茫,而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的介入,也使得以面临多线作战的窘境。特别是以色列目前征召预备役的政策使以色列国内出现大量职位空缺,许多当地产业难以继续运作,导致以色列经济面临一落千丈的困局。如果以色列不能很快结束战事,其国内经济将面临崩溃局面。
在当地工作或从事承建投资的中方人员,必须对此有深入关注。近期以色列局势极为严峻,在以中方人员必须尽快撤离,避免因武装冲突和社会次生问题威胁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必须留驻当地的中方人员应配置专业安保企业人员,并进行反恐演习,确保在遭遇袭击时能沉稳冷静脱离险境。如居所或暂时办公所在地发生安全事件,应在安保人员协助下迅速撤离,并向中国驻以外交机构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