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生效,农业企业如何把握政策红利?
2022年1月1日起,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正式生效。目前RCEP成员国的人口、GDP和贸易总量均占全球的近1/3。自此,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大、成员构成最多元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图片来源:商务微新闻(微博)
RCEP区域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2020年协定各成员国农业增加值约占全球的43%。其他RCEP成员国与我国农业经贸合作关系紧密,2020年占我农产品进口额25.8%,出口额46.8%,农业对外投资存量占比60%以上。
RCEP生效给我国农业企业带来哪些新机遇?农业企业如何把握政策红利?本文将作一定解读,以为抛砖引玉。
图片来源:凤凰网
一、关于货物贸易的新机遇
(一)关税减让
RCEP各成员普遍实现了较高的自由化水平。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主要是立即零关税和10年内降税到零,有望短期内惠及各国企业和消费者。
东盟对我加工对虾、马铃薯、香肠等给予零关税。文莱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基础上,就烟草等对我国增加了零关税产品承诺。柬埔寨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基础上,就鸡肉、蔬菜水果、海藻、部分食品、烟草等对我国增加了零关税产品承诺。老挝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基础上,就活鱼、甘蔗等对我国增加了零关税产品承诺。
日本是我国最大农产品出口国,中日首次达成农产品关税减让安排,日方承诺对63.3%的农产品给予我国零关税待遇,涵盖了大部分水产、果蔬、茶叶、加工食品。
韩国(2月1日后)将在中国-韩国自贸协定基础上,就鹿茸、糊精等对我国增加零关税产品承诺。
我国也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基础上,就菠萝汁、菠萝罐头、椰子汁等对东盟国家增加了零关税产品承诺。
农业企业可以积极利用相关关税减让安排,拓展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进口规模,拓展国内消费选择。
(二)原产地累积规则
原产地累积规则被广泛认为是RCEP货物贸易领域最亮眼的成果。根据原产地累积规则,在确定产品原产资格时,可将各RCEP其他成员国的原产材料累积计算,来满足最终出口产品增值40%的原产地标准,从而更容易享受到优惠关税。
(三)货物贸易便利化
RCEP在各成员就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达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规则。比如,RCEP简化了海关通关手续,采取预裁定、抵达前处理、信息技术运用等高效管理手段;尽可能在货物抵达后48小时内放行;对快运货物、易腐货物等,尽可能6小时内放行。这样,区域内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对于农业企业尤为有利。
二、关于服务贸易的新机遇
服务贸易领域,RCEP成员国开放程度全部高于原有10+1协定。当前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4种模式:跨境交付(如线上农业技术指导)、境外消费(如农机境外作业维修)、商业存在(如在境外设立农药工厂)、自然人流动(如季节工跨国劳务派遣)。农业企业可根据自有优势积蓄能量,开展农业服务贸易,取得竞争新优势。
三、关于投资的新机遇
在投资方面,RCEP对10+1协定的投资规则进行整合升级,在投资市场准入和投资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全面、平衡的投资安排,形成了当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协定安排。
在投资准入上,各成员国均采用负面清单模式作出承诺。东盟在投资负面清单中对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及产品加工上作出了较高的开放承诺。泰国取消了大米种植、畜牧饲养、蔗糖加工等领域的外商准入限制,允许外商独资进入乳制品制造、淀粉产品制造、通心粉制造等领域。越南取消了水产品加工、植物油加工、乳制品加工等领域的外商准入限制。印度尼西亚将椰子肉加工、烟鱼熏鱼等水产品加工从禁止外商进入清单移除,调整为允许外商合资。这为我国企业扩大农业海外投资提供了新机遇。
四、给农业企业把握政策红利的三点建议
(一)建议研究掌握RCEP内容,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相关规则,提高规则运用能力。部分农业企业未来将面对一定的竞争压力,例如越南拥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程度较高。这就要求农业企业迎接挑战,寻找企业自身优势,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和投资规则等,重新谋划区域内产业链价值链布局,选择较理想的生产基地,积极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和海外仓,尽早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建议充分依托自身特色产业资源优势,顺应国内外产品需求和消费趋势,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充分利用关税减让规则和原有双边协定关税,结合不同协定下产品降税情况、自身实际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最佳享惠方式,开展国内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三)建议农业外经贸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外经贸相关部门的现行政策,例如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海外投资的收汇风险。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寻找商机,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海外风险预警、融资支持和损失补偿,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建立信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信保内蒙古专项办客户经理。
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央视网、光明网、商务微新闻(微博)、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农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