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战略”能否解决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和前驱体供应过剩难题

伍德麦肯兹WoodMac   2024-07-25 22:54:38

中国三元(镍基)正极材料和前驱体国内市场因多种因素面临不利压力,许多生产商正在寻求通过海外投资,将过剩产能“变现”。尽管国际扩张看似很有吸引力,但也存在固有的问题。

全球镍基正极材料和前驱体供应过剩问题

是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低于预期。过去一年是中国国内正极材料和前驱体生产商艰难的一年。三元正极材料面临的压力,又因金属价格波动和磷酸铁锂(LFP)电池市场份额增加而加剧。

然而,并不只是中国国内市场面临供应过剩问题。伍德麦肯兹预计,2024年全球镍基正极材料产量总计将达到145.3万吨,其中43.2万吨为过剩部分。

按照伍德麦肯兹基准预测情景,供应过剩问题将一直持续到2036年,届时年产量将达到365万吨——这部分是因为韩国和美国的新项目将投产。

640?wx_fmt=png&from=appmsg

然而,这些想要进军国外市场的中国三元正极原材料和前驱体生产商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全球结构性供应过剩。

针对生产商在进军国外市场需要考虑及解决的关键挑战,伍德麦肯兹电池原材料研究团队发表以下观点:

挑战一

成本增加,投资回报延迟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国外建立镍基正极和前驱体材料生产厂的成本高且耗时:

流程繁琐

许多地区要求开展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严格的环评,这导致无法通过国际扩张快速解决滞销问题。

电动汽车增长不确定

2020年至2023年间,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从5.5%飙升至33.4%,而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即世界第二大市场和第三大市场,分别仅为21%和10%。

价值链成本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物流高效,且原材料供应可靠,而在许多国外市场,生产商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劳动力成本、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

能源成本

由于国外能源成本更高,再加上需要为生产厂建立兼容的供电基础设施,中国制造商在国外建厂又面临一笔费用。

挑战二

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

在国外建厂的另一个障碍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环境、社会和治理制度,这些制度往往比中国的更严格:

环境

生产商可能需要改造工艺,以满足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这些法规要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全面管理。

社会

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虽然高效、灵活,但属于劳动密集型模式,这意味着员工工作时间相对长、工资相对低,而国外的劳动法对员工的保护有时更为严格,使得原本的这种运行模式在当地开展有困难。

治理

对于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和《电池法规修正案》这种要求企业严格披露CSR制度的法规,部分中国企业或难以适应。

挑战三

地方政策制度

除了与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的合规问题外,对于迫切想要抢占国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拟建厂国家的政策环境可能构成另一障碍:

《降低通货膨胀法》(IRA)

美国《降低通货膨胀法》出台了关于电动汽车购置税抵免资格的修改规则,这些规则包含要求电动汽车生产用的大部分关键矿物要在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或加工,或在北美回收利用。

“受关注外国实体”规则

从2025年起,按照新的原产地规则,如果电动汽车的电池含有在中国开采或加工的关键矿物质,或者电动汽车由中资股权达25%以上的企业生产,那么这些电动汽车将没有资格享受美国电动汽车购置税抵免。

美国国防部禁令

从2027年10月起,美国国防部将被禁止采购中国六大领先制造商生产的电池——即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能源和海辰储能。

撤销激励计划

国外政府提前撤销激励计划可能会导致电动汽车渗透率增长放缓,阻碍中企投资。例如,德国最近在预算危机期间提前终止了每辆电动汽车4,500欧元的补贴计划。

这些政策变化和其他一些政策变化可能会使中国正极原材料制造商越来越难以与电池制造商建立并保持关键业务关系。

1267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