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中铁、中交、电建等七大建筑央企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对比分析报告
2025年上半年,建筑行业在“内卷式”竞争持续、传统业务承压、新兴领域加速布局的复杂环境下,七大建筑央企呈现出分化的发展态势(截止发文中国铁建的数据尚未公布)。
7大建筑央企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数据对比
一、整体规模与增长:分化明显,头部企业增速放缓
头部格局稳固:中国建筑合同额超2.5万亿,相当于第2-5名总和。
中国建筑以2.5万亿新签合同额稳居行业首位,但增速仅0.9%,显示出规模庞大后的增长乏力。其基础设施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贡献35.4%的建筑业务新签额,有效对冲了房屋建筑和地产业务的下滑。
增速分化加剧:
中国电建以5.83%、中国能建(+4.98%)增速在七大央企中表现突出,主要得益于能源电力业务的强势增长,尤其是水电和风电的爆发式增长,符合“双碳”政策导向。
中国中冶是唯一出现同比下滑的企业,且降幅达19.1%,反映出其在传统工程承包领域面临较大压力,尽管海外业务增长显著,但未能扭转整体颓势。
二、海外业务:分化加剧,部分企业成增长极
中国中铁境外业务同比大增51.6%,是七大央企中海外增速最快的企业,显示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拓展成效显著。
海外三强:中国交建和中国电建、中国能建海外业务占比分别达20.2%、20.6%和25.7%,且保持稳定增长,体现出较强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其中,中国交建在海外基建领域持续深耕,境外工程新签1,980.67亿元,占境外总额的98.8%。
中国建筑境外业务占比仅4.6%,且同比下降6.7%,反映出其业务重心仍在国内,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
三、业务结构:聚焦主业与战略转型差异显著
专业化转型成效:中国化学和中国电建的业务集中度提升明显。中国化学前两大业务(建筑工程承包+化学工程)占比从74.8%提升至79.6%;中国电建能源电力业务占比超60%,形成“水电+风电”双轮驱动格局。
新兴业务布局:中国交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新签3,202.55亿元,占比33%,成为业务新增长点;中国能建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新签3,301.72亿元,同比增长12.57%,显示出对绿色能源赛道的深耕。
其他央企表现也比较亮眼,中国中铁:资产经营(+425.1%)、特色地产(+38.5%)打造第二曲线;中国建筑:基础设施(8,237亿,+10.0%)对冲地产下滑。
传统业务调整:多家企业面临传统业务收缩压力,如中国建筑房屋建筑、中国交建铁路建设、中国中冶整体工程承包等,反映出行业需求结构的变化。
四、主要拖累业务
极端萎缩领域:环境治理(中国电建、中国化学)、铁路建设(中国交建)、工业制造(中国能建)下滑均超60%,需战略调整或再出发。
五、发展启示与行业趋势
当前建筑行业正处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七大央企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 业务结构加速优化:从依赖传统房建、铁路等业务,向新能源、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等新兴领域转型,如中国电建的“水电+新能源”、中国交建的“港口+新兴业务”模式。中国电建(能源电力占比62.8%)、中国能建(新能源+12.57%)验证转型成功;传统能源(火电-62.03%)、环境治理(-67%~-72%)加速淘汰。中国中铁资产经营(+425.1%)、中国化学新材料销售(+31%)打开盈利空间。
2. 国际化水平分化,出海能力决定增长天花板:具备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如中国交建、中国中铁)在海外市场持续突破,而业务重心在国内的企业(如中国建筑)面临国际化瓶颈。海外占比超20%的企业(交建、能建、电建、化学)抗周期能力更强;中国建筑需重构国际化路径。
3. 应对内卷的路径差异:部分企业通过业务聚焦(如中国化学)、技术升级(如中国电建)、模式创新(如中国交建的“投建营一体化”)等方式,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4. 重大项目影响: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超级工程的开工(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建筑央企为主要参建单位),将为相关企业在大型清洁能源项目领域带来长期机遇,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和产能整合。
建筑央企进入"绿色分化"时代——新能源领跑者(电建、能建)> 多元化探索者(中铁、化学)> 传统业务依赖者(中冶)。企业需加速向低碳化、国际化、高附加值赛道切换,以应对结构性衰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