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钴出口“禁令”变“配额”,全球供应腰斩,中国新能源链紧张升级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矿委会   2025-10-10 23:37:29

10月5日,刚果民主共和国(DRC)政府作出重大决策:自10月16日起,正式结束长达七个月的钴出口禁令,转而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制度。根据公布方案,2025年剩余时间内钴出口配额限定在1.8万吨左右,2026至2027年年出口上限约为9.6万吨。这一数据与2024年22万吨的实际出口量相比,降幅超过50%。

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在政策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任何违反配额规定的出口企业,将面临永久性市场禁入的处罚。”此番表态,凸显政府强化资源管控的决心。

政策转向:从全面禁止到精准调控

这一政策调整早有征兆。2025年2月,在钴价持续探底的情况下,刚果(金)政府就开始酝酿“以控产促稳价”的方案。过去七个月的出口禁令已使全球钴供应量缩减四分之一,市场供需关系由过剩转为紧缺。如今推行配额管理,标志着该国钴资源管理策略的升级——从简单的“一刀切”禁令,转向更精细化的出口节奏调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体现了资源出口国战略思路的转变:从追求出口规模转向通过调节资源稀缺性来增强市场话语权。

供应格局生变:全球钴市进入紧缺周期

作为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国,刚果(金)供应量占全球总量的76%,其政策变动直接牵动全球供应链。分析显示,目前全球钴原料库存已处于历史低位。10月份首批3600吨的出口配额,仅能满足中国市场月需求的三分之一。叠加约两个月的海运周期,今年第四季度供应短缺现象将尤为突出。

市场对此已作出敏锐反应。9月末政策消息传出后,国内钴冶炼企业普遍暂停报价,贸易商加紧备货,钴盐下游采购询单量同比增长30%。研究机构测算,若配额政策严格执行,2025年全球钴市场供应缺口可能扩大至3万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钴价支撑因素进一步增强。

有分析观点认为,钴价在年内可能突破40万元/吨,较当前价位实现近50%的涨幅。

风险叠加:地缘冲突与替代瓶颈

除了政策因素,地缘政治风险同样值得警惕。刚果(金)东部矿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军与M23武装在钴资源富集的基伍省持续对峙。洛阳钼业等中资企业运营的TFM、KFM项目受前期出口禁令影响,已出现库存积压。若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实际供应能力可能再受制约。

为应对供应链风险,中国企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布局。格林美加大印尼镍钴湿法冶炼项目产能,洛阳钼业提升铜钴伴生矿综合利用效率。然而,印尼钴产量目前仅为刚果(金)的七分之一,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替代。行业共识认为,至少在2026年前,全球钴市场仍将处于刚果(金)政策主导的供应紧平衡状态。

成本传导:下游产业链承压明显

对于电池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而言,钴供应变动已从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压力。配额管理制度将出口调控权集中到政府层面,相比全面禁令更能精准影响市场。目前,主要冶炼企业的安全库存周期已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以内,电池生产商采购难度明显加大。

厦钨新能半年报数据显示,钴酸锂销量同比增长56.64%,对原料供应的依赖度依然较高。有车企采购部门负责人透露,已启动应急采购预案。若钴价真的突破40万元/吨,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将相应提高8%-10%,部分入门级车型可能面临调价压力。

资源博弈新阶段开启

刚果(金)此次政策调整,超越了简单的出口管理范畴,更像是全球关键资源分配体系的一次深度试探。这一变化表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供需关系,而是演变为地缘政治、资本布局、技术路线与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复杂博弈。

钴价上行趋势基本确立,但具体高度尚存变数;供应收紧已成定局,但产业各方如何适应调整仍需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刚果(金)通过配额制对钴资源出口施加的控制,将在未来数年内深刻影响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与格局演变。

640?wx_fmt=gif&from=appmsg#imgIndex=3

阅读1170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