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征关税对拉脱维亚经济的负面影响
概要
美国宣布自2025年4月起对欧洲商品加征20%关税,拉脱维亚部分贸易领域受波及,影响不容忽视。2024年,拉脱维亚对美贸易顺差达3.24亿欧元,出口产品以木材、精密仪器和电气设备为主,占总量三分之二;进口则集中在专业电子设备、燃料及航空部件。虽然美国市场在拉脱维亚进出口总额中占比分别仅为3%和1%,但由于该国与北欧及德国产业链联系紧密,仍可能受到连带冲击。拉脱维亚央行测算,若美关税政策长期实施,可能因贸易伙伴需求下降、融资环境趋紧及中间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该国GDP增长减少0.5%至1%。为此,拉脱维亚政府已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即加快落实欧盟复兴基金投资项目,向受影响企业提供信贷援助,同时在欧盟内部主张通过谈判缓和贸易摩擦,避免采取报复性关税政策,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引言
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全面实施关税调整方案,将所有进口商品基础税率定为10%,同时将欧盟(含拉脱维亚)商品的税率提升至20%,新规于同年4月9日正式生效。此项政策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制定,美国政府宣称此法案系为应对境外“非互惠歧视性贸易行为”所采取的对应措施。虽然拉脱维亚对美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量不足2%,但此次关税政策具有突发性、全行业覆盖特点,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影响拉脱维亚,即直接影响商品出口、间接影响涉及美国产零部件的跨国价值链贸易,以及在欧元区内产生次生宏观金融影响。
2024年商品贸易概况
2024年,拉脱维亚与美国商品贸易出口额达5.342亿欧元,进口额为2.101亿欧元,贸易顺差约3.24亿欧元(见图1)。
图1
来源:作者根据拉脱维亚中央统计局数据绘制
拉脱维亚与美国双边贸易额虽远低于立陶宛(出口34亿欧元,进口45亿欧元),但美国仍是拉脱维亚第十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十大进口来源国(见图2、图3)。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吸纳拉脱维亚约3%的出口商品,同时供应拉脱维亚1%的进口需求。
图2
图3
拉脱维亚对美出口中,木材原料及半成品占比最高,年出口额达1.486亿欧元,占出口总额27%。这类产品主要供应美国建筑与家具市场,但因加拿大和北欧同类产品同样参与竞争,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成品家具和灯具等加工产品出口额为1290万欧元,虽有所增长,但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不足3%。第二梯队出口产品包括精密医疗仪器(6920万欧元)、机电设备及电子产品(6760万欧元)和通用工业机械(5370万欧元)。这三类产品占拉脱维亚对美出口总额的37%。此外,特种玻璃器皿和混合化工产品出口额也分别达到2570和2460万欧元。能源、饮料和有机化学品的出口规模虽然达到千万欧元级别,但受价格波动和监管政策影响较大(见图4)。
图4
拉脱维亚从美国主要进口高科技零部件和能源等商品。机电设备与电子产品进口额达4380万欧元,位居进口商品首位,约占进口总量五分之一。这类产品既在国内市场销售,又经加工后销往欧洲市场。矿物燃料及相关产品主要包括俄乌冲突后通过现货采购的液化石油气,进口额达3630万欧元,位列第二。飞机、航天器及相关零部件进口额达3390万欧元,表明拉脱维亚国家航空机队的更新维护依赖美国制造商。精密仪器和锅炉机械设备的进口额分别为2650和1740万欧元,这类产品的进出口结构相似,呈现出产业内双向贸易的特点。塑料制品、交通工具和专业头戴设备三类产品进口总额1860万欧元,但其中部分产品在欧盟市场缺乏替代供应商,若关税战持续,则难以找到替代来源(见图5)。
图5
拉脱维亚与美国的贸易结构十分不对称。拉脱维亚木材出口首当其冲受到关税影响,而美国销往拉脱维亚的产品多为不可替代的工业原料,美国因而掌握更多定价权。但从宏观层面看,拉脱维亚凭借其多元的贸易伙伴抵消负面影响。该国对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出口总额是对美国的十二倍,仅德国对拉出口规模就与美国整体相当。因此,即便对美贸易顺差因关税完全消失, GDP所受影响也仅约0.1%。虽然部分企业将遭受显著冲击,但整体经济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关键风险在于次生影响:美国产飞机零部件涨价,可能抬高航空运输成本;同时,美国订单减少也可能冲击里加、瓦尔米耶拉和文茨皮尔斯等地的精密仪器产业链。因此,关税政策落地后,必须持续追踪月度贸易动态,并及时调整出口结构,促进出口中心向北欧与比荷卢市场转移。
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
拉脱维亚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关税正式生效前,双边货物贸易已出现萎缩。2025年2月,拉脱维亚对美出口同比下跌三分之一,降至3240万欧元。其中,木材及木制品出口减少980万欧元,是出口总额下降的主要因素。同期自美进口额降至1840万欧元。目前,双边贸易中木材、家具、机械以及专业电子设备仍占较大比重,因此,美国统一征收20%的关税将压缩相关行业的利润空间。拉脱维亚企业在这些领域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竞争,而非依赖品牌效应,因而对价格变化更为敏感。
关税影响已超出双边贸易范畴。拉脱维亚生产商在北欧和德国的供应链中起重要作用,而这些供应链的最终产品将出口至美国市场。从里加运往瑞典组装的木制板材、嵌入德国机械部件的光学设备以及欧盟其他国家贴牌的加工食品,在转口至美国时都将面临更高关税。拉脱维亚财政部指出,美国加征关税是2025—2026年最主要的外部下行风险,可能会限制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增长,影响对拉脱维亚出口的需求,并加剧价格压力。拉脱维亚央行模型模拟结果也表明,外部需求每下降1%,拉脱维亚未来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约0.3%。
不同行业受影响程度各异。由于关税效应立竿见影,加之美国采购商更换供应商的成本较低,木材行业受影响最大。金属和机械出口商在理论上可以将部分终端加工环节转移至美国工厂,以满足“20%本土成分”行政令要求,但此类投资对拉脱维亚的中型企业来说实施难度大。服务业虽在拉脱维亚对美收入中占据超过一半份额,且未直接受到关税影响,但一旦商品贸易出现萎缩,航空、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等相关服务也将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的传导效应加剧了贸易冲击。拉脱维亚财政部预计2025年总体通胀率将维持在2.5%左右,但加征关税导致欧元区中间产品成本上涨,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可能会放慢降息速度,拉脱维亚借款人的融资压力将大幅增加。预计降息每推迟25个基点,拉脱维亚财政部2026年的债务将增加约2500万欧元。此外,延迟降息可能在去年固定资本形成已经收缩6.2%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私人投资增长。因此,财政部在制定支出规则时已考虑关税因素,预计2027—2028年财政赤字空间可能较基准水平扩大9000万至1.1亿欧元。
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加征关税加剧了美元区的法律与政治不确定性。拉脱维亚财政部指出,若投资者认为欧元区投资环境更为稳定,部分国际资本可能增持欧元资产,这既有助于稳定汇率,也能部分缓解进口价格上涨压力。但上述收益取决于欧盟能否避免升级应对措施,倘若欧盟实施报复性关税政策,拉脱维亚经德国和波兰的转口贸易将再受冲击。
拉脱维亚的政策应对需从两个层面着手。国内层面,财政部建议加快落实“复苏与韧性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投资项目,重点推进数字化补助计划,提升员工人均附加值,以降低科技附加值较低产业出口的利润损失。国际层面,拉方已敦促欧盟委员会优先推动世贸组织采取争端解决机制,避免立即实施反制关税,以防引发更大范围的欧美贸易摩擦。鉴于拉脱维亚对美国政策影响力有限,保持其他第三方市场准入渠道畅通,维持国内税收和监管环境稳定,是拉脱维亚最重要的风险缓冲机制。
专家意见
拉脱维亚财政纪律委员会(Fiscal Discipline Council)主席因娜·施泰因布卡(Inna Šteinbuka)指出,美国加征关税对拉脱维亚GDP的总体影响较小,但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将受到显著冲击,而国民经济也会因其贸易伙伴需求减弱受到影响。拉脱维亚海关数据也印证了风险:木材在双边贸易中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其余主要外贸商品包括精密医疗仪器、电机设备和专用工业装备。虽然木材获得了临时关税豁免,但高附加值的仪器类产品需全额缴纳附加关税,该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中小型制造商受到的影响最大。
拉脱维亚央行结合出口直接损失以及经由欧元区传导的次级需求冲击,进行了经济影响评估。若对美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拉脱维亚的宏观经济成本将占到GDP的0.5%~1%。然而,只要拉脱维亚不采取报复性措施,关税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较为有限,因为美国商品在拉脱维亚进口商品中占比较小,不足以显著拉动整体物价指数。拉脱维亚央行行长马丁什·卡扎克斯(Mārtiņš Kazaks)认为,在欧元区经济整体收缩0.3%~0.8%的情形下,拉脱维亚产能下降幅度大致为1%。相关测算表明,此轮关税冲击的力度远低于新冠疫情期间的经济衰退,但仍足以影响2025至2026年的经济复苏。
关税的间接影响远超其对双边贸易带来的直接影响。拉脱维亚的企业为德国、瑞典及荷兰制造商提供中间产品,这些产品经加工后最终出口美国市场。若针对终端商品加征关税,造成的影响将逆向传导至上游供应链。拉脱维亚银行(Bank of Latvia)货币政策司司长乌尔迪斯·鲁特卡斯特(Uldis Rutkaste)指出,该国经济将面临“双重打击”。首当其冲的是少数直接出口商,为欧洲出口商提供配套产品的制造商也将受到波及。研究显示,欧元区制造业产出每下降1%,拉脱维亚增值出口将减少约0.4%,其中机械设备、特种玻璃和化工原料等行业受传导效应影响最为显著。
经济部长维克托斯·瓦莱尼斯(Viktors Valainis)表示,机械设备是拉脱维亚最易受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产业,因为该国工厂为欧洲主要汽车产业园供应排气系统、发动机部件等配套产品。他呼吁欧盟优先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而非采取贸易反制措施。他认为,加征关税不仅会损害欧美双方利益,还将对拉脱维亚供应链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芯片标准和认证体系本就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虽然木材出口暂时不受关税影响,但后续关税政策仍可能将木制品列入征税清单,致使该行业无法盈利。
金融市场动荡也造成了深远影响。关税政策出台后一周内,全球主要股指显著下跌,能源价格回落,美元指数走弱。经济学家贡达尔斯·贝尔津什(Gundars Bērziņš)分析称,股市下跌往往导致大型企业缩减投资规模并减少上市融资活动,波罗的海地区高成长企业的融资环境随之受到影响。拉脱维亚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关税争端期间美元升值曾部分抵消了欧元区出口商的关税成本,但本轮美元持续贬值则加剧了拉脱维亚企业的价格压力。美元汇率回升5%将缓解三分之一的成本压力,反之,企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拉脱维亚虽受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约束,但仍具备国内政策调节空间。国家发展银行“阿尔图姆”(Altum)可针对对美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0%的企业,增加贷款担保规模并给予汇率避险补贴。进一步落实“复苏与韧性基金”,重点关注数字化和绿色技术,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低利润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落实欧洲社会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 Plus)支持的就业培训计划,可促进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工转岗至可再生能源、建筑和国防采购等增长潜力大的行业,缓解就业压力。此外,推动企业在纳斯达克里加(Nasdaq Riga)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启动波罗的海风险投资母基金,能够有效对冲国际资本避险导致的外资流入减少。
当前最可能的宏观经济走势是美方维持10%~20%的关税税率,而欧盟采取有限的反制措施。在此情况下,拉脱维亚2025年实际GDP增速预计由2.8%回落至2.2%左右,待全球需求稳定后可望逐步恢复。由于木材出口持续创汇,而美国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需求下降,经常账户余额反而可能增加。考虑到美国商品在拉脱维亚的消费结构中比重较低,欧洲需求疲软也带来价格下行压力,通胀水平很可能稳定在欧洲央行2%的目标区间。若木制品列入征税清单,关税对GDP的影响可能上升至1%。财政部预测,2027至2028年本已为负的财政空间将进一步缩减至少9000万欧元。
市场不确定性本身就会造成经济损失。企业若对海外市场稳定性存疑,往往会缩短投资周期,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公共投资的提振效果也会减弱。有鉴于此,卡扎克斯建议欧盟应审慎使用财政资源,重点投资于具有战略价值的国防和基建项目,以此提振私营部门信心。施泰因布卡则认为,不断升级的关税措施可能引发大西洋两岸的经济衰退。基于当前形势,拉脱维亚宜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推动欧盟坚持缓和贸易摩擦的立场,借助欧盟单一市场拓展加拿大、韩国、中国及海湾国家等多元化市场,同时加快国内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从基础材料向生物工程材料和集成光子技术等高端领域转型。
结语
拉脱维亚2024年对美贸易虽仅占出口3%、进口1%,但仍贡献3.24亿欧元顺差。然而,美国新关税政策打破了贸易平衡,供应链、投资信心及财政空间均受影响。关税政策波及的出口行业包括木材、精密仪器和电气设备。自美国进口的专用电子、航空燃油及飞机部件难以替代,拉脱维亚国内高附加值产业受到影响。
专家预计,若美国20%关税长期实施,叠加欧元区外溢效应,拉脱维亚GDP增长率可能下降1%。该国政策重点已转向风险管理,相关措施包括加快欧盟资金落地、扶持出口型中小企业,以及通过欧盟协调避免关税升级。总体影响最终取决于美国和欧洲的谈判情况、汇率走势及产业升级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