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发布气候和能源新战略
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欧盟全球气候与能源愿景》,提出一系列气候和能源领域的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向清洁能源转型,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文件提出,将把欧盟清洁技术制造能力提升至全球技术市场份额的15%,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产业竞争力。
根据这份文件,欧盟计划加强与各国合作,为欧洲清洁技术产业创造新的商业机遇。重点举措包括通过组织商业论坛、设立“欧盟对外清洁转型商业理事会”等促进欧盟在国际上的清洁技术业务,推动气候适应方面的投资。
同时,欧盟计划在其对外合作融资工具“全球欧洲”2028年至2034年期间2000亿欧元的预算总额中,把气候和环境领域支出比例设定为30%,以支持伙伴国家制定切实可行的气候行动方案,推动清洁产业发展。此外,还将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信息交流与合作,支持伙伴国家建立和完善碳定价政策等。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开始实施,计划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化肥、钢铁等产品征收“碳关税”。该措施引发部分贸易伙伴的批评,认为这一做法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负担。
欧盟中国商会快评:
《欧盟全球气候与能源愿景》报告是欧盟维护经济安全与国际话语权的蓝图,聚焦内外协同推动清洁转型。从内部调整看,欧盟将“清洁转型”与“产业振兴”深度绑定,以《清洁工业计划》为核心,通过《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推进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产量目标和保障资源供应项目。欧盟计划推动可再生能源降本增效。当前,欧盟近半数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并且在2021-2023 年间,为消费者节省1000亿欧元用电成本。此外,欧盟还计划通过“投资欧盟”计划撬动资本流入清洁能源领域,预计2025年清洁能源投资将达3350亿欧元,并创造180万个岗位。从外部拓展看,欧盟在延续多边主义合作大方向的同时,将加强双边合作。欧盟将继续在多边层面推动COP28共识,促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实现2035年前每年全球气候资金达3000亿美元的目标。欧盟计划在双边层面针对不同伙伴实施差异化合作策略。例如,与美国合作将侧重能源安全写作、与印度合作将聚焦供应链合作、与非洲合作将借助“全球门户”战略投资光伏等领域。
欧盟在报告中对中国的定位主要为合作与竞争并存。欧盟将中国视为“关键合作方”与“重要竞争者”。从合作维度看,欧盟认可中国在全球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与关键矿产领域的领先者,并计划在碳定价、甲烷减排等领域深化对华合作,从竞争层面看,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具有较强优势,2024年在全球电动车、风电整机、光伏组件制造中的占比分别达70%、80%、90%,与欧盟在相关领域形成竞争。
当前中欧在清洁能源领域仍具有较强互补性,应摒弃竞争思维,聚焦互惠合作。技术研发方面,欧盟在低碳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积累深厚,中国则在技术规模化应用与成本控制上优势突出,双方可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协同机制,共享技术成果与研发收益。市场开拓方面,中欧可依托各自优势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欧盟提供低碳标准制定与融资支持,中国输出成熟的设备制造与工程建设能力,在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项目中形成合力,为中欧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避免陷入恶性竞争。全球治理方面,中欧应携手推动全球清洁能源标准协同统一,率先在碳核算、绿色产品认证、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关键领域达成共识,促进双方相关认证体系的对接,共同制定符合全球转型需求的国际通用标准。
以下为文件内容:
该全球愿景的核心支柱包括:
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依托贸易协定、全球门户战略及精准的商企合作,实现供应链整合,与国际伙伴共享增长成果。
强化多边主义: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七国集团及二十国集团等机构推动气候行动,确保落实《巴黎协定》目标,例如到2030年使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
扩大全球金融规模:运用拟议中的"全球欧洲基金"等工具,改革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为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转型调动公共与私人资本。
定制化外交拓展:针对全球关键参与者实施量身定制的战略,包括与中国开展合作与竞争、与美国和印度建立伙伴关系,以及与候选国及邻国深化融合。强化安全保障:将"气候、和平与安全三者关联"纳入对外政策,应对气候加剧的冲突与威胁,同时打击旨在破坏清洁转型的境外信息操纵行为。
不可逆转的清洁能源转型
全球投资流向的决定性转变印证了这场转型已成为经济现实。
投资比例:全球每投入1欧元化石燃料,就有2欧元流向清洁能源。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达2万亿欧元,而化石燃料投资仅为1万亿欧元。
经济脱钩:全球经济正逐步与排放脱钩。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3%,而排放量仅上升0.8%。欧盟地区1990至2023年间GDP增长68%,排放量却下降37%。
市场增长:全球清洁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6000亿欧元扩张至2035年的2万亿欧元以上。
成本下降:太阳能降低68%,陆上风电降低56%。清洁技术就业:全球达3630万个岗位。碳定价:2025年覆盖80个管辖区(2015年仅40个)。
欧盟的战略定位与产业愿景
在此全球背景下,欧盟的战略是在实现自身经济脱碳的同时,争取全球清洁技术市场的公平份额。这要求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护并促进欧洲工业发展。
彰显欧洲竞争力
欧盟"清洁工业协议"是其将脱碳转化为增长引擎的商业计划。
净零工业法案:该法案确立欧盟生产全球清洁技术需求15%的目标。预计到2035年,欧盟市场规模将达3750亿欧元。
科研创新领导力:2023年欧盟成员国为能源联盟研究投入近85亿欧元,加之"地平线欧洲"计划提供的逾20亿欧元资金,使欧盟在主要经济体中领跑清洁能源研发公共支出。
立法新动能:欧盟正推进多项新举措,包括旨在创建领先市场的《工业加速法案》、电池促进方案,以及降低私营融资风险的欧洲竞争力基金。
中国主导地位的挑战
欧盟工业领导地位面临的首要挑战来自中国积极进取的国家支持型产业政策,该政策使其占据了清洁技术价值链的绝大部分。
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制造了全球70%以上的电动汽车、80%的风电涡轮机和90%的太阳能光伏组件。
欧盟应对:欧盟战略包括保障可靠供应链,并通过贸易救济工具维护自身权利,以应对国家支持的产能过剩造成的贸易扭曲。
欧盟内部进展与脱碳模式
欧盟证明其脱碳模式亦是经济增长范式。
目标推进:欧盟正按计划实现2030年净排放量至少削减55%的目标,并致力于2050年达成气候中和。
REPowerEU计划成效显著:该计划加速了清洁能源转型进程,旨在逐步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2024年,可再生能源已贡献欧盟47%的电力供应。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与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自2005年以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助力电力和工业领域减排近50%。碳边境调整机制旨在防止碳泄漏,并激励海外地区推进脱碳进程。
消费者节省:2021至2023年间,新增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为欧盟电力消费者节省约1000亿欧元。
整合气候、安全与和平
战略明确承认"气候、和平与安全三者关联",呼吁将气候影响更深入地融入欧盟对外政策(包括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加剧脆弱性、冲突及关键基础设施威胁的挑战。
十点战略行动计划
本文件最后提出十项关键行动以落实全球愿景:
1. 保持政治势头:落实《巴黎协定》,可再生能源增至三倍
2. 支持欧盟海外清洁技术:商务论坛、推广代表团
3. 联通全球企业:通过全球门户投资中心
4. 运用全球欧洲工具:支持欧盟企业与气候政策协调
5. 构建韧性清洁价值链:新自贸协定、清洁贸易伙伴关系
6. 试点三边合作:欧盟+发达伙伴+发展中国家
7. 强化监管合作:运用TAIEX机制与欧盟专业知识
8. 改革全球金融体系:创新气候融资模式,推动多边开发银行改革
9. 扩大适应/韧性融资:重点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10. 加强气候安全与反虚假信息: 将气候议题纳入防务伙伴关系
最后,欧盟构想的清洁工业革命旨在增强竞争力与能源安全,同时推动公平的全球转型。清洁工业协议既是增长战略,也是气候外交工具,欧洲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技术的可信赖伙伴与供应商。通过开放市场、韧性供应链和科学驱动的创新,欧盟正确立其作为全球清洁韧性经济领导者的地位。